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4日 13:5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文/ 錢江 我們生活在工具理性泛濫的時代。作為“世之顯學”的諸種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堅守“事實”與“價值”的二分法為榮。它們雖然能給我們日漸強大的手段去實現各種目的,可并不能幫助我們理清這些紛繁復雜而往往相互沖突的目的。于是現代人往往像肌肉發達可是處事魯莽的巨人,在“矯枉”和“過正”間疲于奔命。所以分析公共政策首先要辨明所要
高校招生最明顯的目的當然是選拔人才。但是人們往往假定這“選拔人才”的目標僅僅是為了“因材施教”,這是很不全面的。認為高校招生只是為了選出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實際是假定優秀學生接受高質量教育的邊際收益比成績較差的學生大。這個假定對很多專業并不明顯成立。但是,有一大批非常成功的校友對大學本身無疑是極有好處的。所以,一個大學有充分的理由以招生為手段去選拔將來在社會上最有可能成功的學生。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畢業后在社會上能成功發展的學生,并不一定是在大學里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除了智力與知識外,他們還需要有堅強的意志,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團隊意識等等諸種品質。美國頂尖私立大學的成功和發展主要依靠成功校友的支持和捐助以及著名校友的廣告效應。他們在招生中如此注重分數之外的品性和領導才能,主要是為了保證選到考分未必最佳,但具有畢業后在社會上成功發展資質的學生。 成功的校友對于公立大學當然有益無害,但不像對私立大學那么至關重要。但是選入未來社會的精英也應是一流公立大學招生的一個重要目的,因為這樣國家就有一個極好的機會按自己的理想塑造下一代公私各界的領袖人物。比如一個天資聰穎,富于領袖潛質的法國人即使因為不擅考試而上不了“grande école”(高等專科學校,意味著精英學校)也可能成為業界魁首或者政治領袖(實際很難),但他的素養和視野很可能更多的得于他自己的努力和經歷。這對他自己(甚至對法國)未必是件壞事,但法國高等教育體系無疑失去了按自己的理念教育他的機會。無論是選拔成功校友還是選拔未來領袖,招生目的都不僅僅是選出在大學里成績優秀的學生,更重要的是選出有資質在畢業后大有作為的人。如果這是高校招生的主要目標,單個考察每個學生的全面素養和特長比簡單的一考定終身更為合適。 但是高校招生還有另一個容易被忽視但非常重要的功能:滿足社會各階層對均等機會的訴求。用非暴力的手段解決社會分化帶來的各階層間的沖突是任何有序社會的基石,而一個社會對“向上流動性”(upward mobility)的共識是化解階層沖突最有建設性的渠道之一。如果一個身處社會底層的人認為他或他的后代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或者可能得到的教育在社會中獲得成功和認可,如果“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或者商場白手起家的夢想能吸納底層社會的精英加入現有的社會秩序,他就不大可能首先選擇反抗現有社會體系。 應當強調的是對化解潛在沖突最關鍵的是各階層對“向上流動性”的認同,而不是“向上流動性”本身。比如,只要大多數美國人相信人人都有公平的機會成名,或者致富,或者過上中產生活,他們就會在體制內耐心奮斗,即使失敗也不會歸咎于社會體系本身。至于實際的“向上流動性”是否有他們相信的那么強(一些研究暗示沒有)相比之下反而不那么重要。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知識經濟社會,良好的高等教育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已成為社會共識,進入大學以至一流大學成為“向上流動”的重要一步,它們的錄取名額就成了極度稀缺的資源。這一稀缺資源分配的公正與否對于社會各階層對“向上流動性”的信任是至關重要的。從這個角度看,高校招生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象征性的展示,以至在有限程度上實質性的實現“向上流動”中的機會平等。對哈佛這樣的私立大學,招生的公正性只是其作為非盈利性組織的社會責任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對由國家投資,對國家負責的公立大學,高校招生履行體現甚至實現機會均等的社會職能則應當是設計招生制度時考慮的核心價值之一。上一篇文章《什么人能進哈佛》中對哈佛招生制度變遷的分析表明,以多種方式考察學生全面素質的招生方式由于過程的主觀性和程序不透明等問題,其公正性得到公眾的認可比起相對客觀的考試要困難得多。 高校招生的第三個,某種意義上是衍生性的功能,卻恰恰是抨擊現行高招制度,提倡改革的人最常引用的:它對中等乃至初等教育的導向性作用。由于上文提到的對于高質量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的社會共識,自然跳過高校招生這個“龍門”的準備要從娃娃抓起了!不但在中國如此,在美國不少家長也是忙著給小孩“素質教育”為“素質招生”作準備。所羅門美邦的一個明星分析師曾經為了讓自己的雙胞胎女兒進一個“高水平”學前班而與某上市公司達成交易,該分析師改變對其股票的評估,而公司負責將其子女送入“高水平”學前班,最后因此惹上官司,這可真是從娃娃抓起了。高校無論如何設計招生制度,很多中小學和家長總會對照著這制度來教育孩子。于是希望改變中小學教育的各方人士就試圖用讓高招制度體現他們的教育理念,達到“正確”導向中小學教育的目的。但是中小學教育的問題主要應該由立足中小學來解決,高招制度可以起輔助作用,但是它的主要著眼點還應是前面兩個目標。 到此我們指出了高教招生的三個目的:搜羅人才,展示和有限實現機會均等和為初中級教育提供正確導向。其中實現機會均等的目的關乎社會各階層對體制公平性的認同,應是分析公立大學高招制度的底線原則。搜羅英才,給國家提供塑造精英之機會是其次的目標。至于對中小學教育的“正確的”導向性,則只是錦上添花的事。 (作者系哈佛大學物理系博士研究生,作者郵箱:qianjiang21cbh@yahoo.com.cn)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