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休閑經濟挑戰傳統經濟理論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3日 19:50 中關村

  王琪延 葉 婷(北京)

  休閑經濟是一種體現著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經濟形態,是指建立在休閑的大眾化基礎之上,由休閑消費需求和休閑產品供給構筑的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大眾普遍擁有大量的閑暇時間和剩余財富的社會時代產生的經濟現象。休閑經濟一方面體現著人們在閑暇時間的休閑消費活動,另一方面,也體現著休閑產業對于休閑消費品的生產活動。

  休閑經濟是建立在物質文明基礎上的經濟形態

  一般認為休閑經濟是繼農業經濟、產業經濟之后的經濟形態。無論是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還是信息社會(有人稱為后工業化社會),人類的經濟活動一直處于一種“勞動型經濟”,可以說都是以追求財富最大化為目的的效率型經濟。而人類進入知識經濟社會之后,人類創造價值的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人類積累了雄厚的財富,建立了高度的物質文明,迎來了休閑經濟時代。“休閑型經濟”是以追求人生價值最大化為核心的效率經濟,是“勞動型經濟” 的轉型。這是因為人類活動將由勞作為中心轉為以休閑為中心,休閑成為生活軸心,從而,休閑經濟也會成為經濟活動的軸心。經濟活動的目的、價值觀念、勞動的效率、勞動形式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因此,可以說“休閑型經濟”是“勞動型經濟”的一種變異性轉型。

  人類從“勞動型經濟”到“休閑型經濟”的進程是非常緩慢的。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雖然也有一些休閑經濟活動,但是,沒有形成規模。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在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后,加速了其發展進程。勞動時間的縮短并不意味著生產相應減少,生產率的提高,補償了生產的不足。20世紀60——70年代以后,由于新技術革命,加速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

信息化,伴隨著勞動強度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人們的價值觀開始由勞動本位主義向勞動與休閑并重的價值觀過渡。同時,休閑活動所帶來的休閑消費成為再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沒有消費,生產將不能夠繼續下去,另一方面,消費的增長,也可以刺激經濟增長。

  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甚至在個別國家(如美國、瑞典等)出現了休閑本位主義的苗頭,主流社會把休閑看作一種時尚。

  實際上,當人們解決溫飽,進入小康社會之后,休閑經濟的比重就會漸漸增大。當人類社會進入富裕階段之后,休閑經濟總量就會占社會經濟的絕大比重。國家越富有,國民總休閑時間就會相對越多。新世紀,休閑消費將成為第一消費需求,休閑經濟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經濟主體。可以看出,休閑經濟是建立在物質文明基礎上的經濟。

  休閑經濟不僅是消費活動,本身也包括生產活動

  有人認為休閑經濟只有消費沒有生產。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休閑經濟不僅是消費活動,本身也包括生產活動。在多數情況之下,休閑經濟的生產和消費是同時進行的。如我們看歌劇、學習插花、體育活動觀賞、旅游觀光、享受按摩服務等。事實上,休閑經濟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休閑經濟不僅僅與第三產業提供的服務以及產品有關,與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產品生產活動也密切相關。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將休閑理念融入各個產業,在產品的創新成分中具有休閑性,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將會帶來新的產業革命。例如在電信業領域,以娛樂為核心內容的新業務,將會成為電信業的未來發展主要增長點。即使在傳統產業,其產品能夠體現休閑價值,同樣能夠煥發出異樣的光彩。例如,在服裝行業,在設計上加入柔軟、防水等休閑理念就會贏得人們的青睞。又如,食品行業,許多產品都可以融入便于攜帶、便于儲存、口感清爽等可休閑消費的概念,適應人們的休閑消費,就會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在商業以及

房地產開發業,只有等把休閑理念融入其行業中,才能夠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產業競爭力。

  在經濟領域,價值的衡量尺度也發生了變化。由于生產產品的成本不斷降低,所以物質產品將會大大地貶值。而思想、文化、藝術、

證券、軟件、設計、策劃案等符號產品的價值不斷升值,成為休閑經濟時代的創造價值的主要形式。例如在一個產品中融入文化,滿足個性化和人性化需求的科學成分,融入一種思想產品的價值就會升值百倍。

  另外 ,現實中有許多工作,本身就是具有生產和休閑兩種屬性。例如探險家的工作就帶有休閑性質。另一方面,許多人在休閑中也可以完成許多工作。如著作家讀報紙,休閑的同時,就可以獲取知識,激發靈感,寫出作品;又如企業家在休閑俱樂部進行的商務活動等。從而,現實中工作和休閑的界限漸漸模糊起來。

  事實上,休閑不僅是勞動者體力的恢復,也成為勞動者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不僅是在自由支配時間,而且還可以從中獲得快樂和獲得自身的發展。他是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活動過程,同時也是人力資本增值過程,即生產要素的再生產和增值過程。

  休閑經濟是對傳統經濟理論中“經濟人的理性”的挑戰

  以經濟人理性為代表的傳統經濟理論,特別強調人是工具。在新教倫理中,把個人當作實現上帝(實際是擴大再生產的人格化身)的手段;資本主義,則把人當作實現利潤的手段。認為“放松和自由”是沒有價值的,是對價值的一種消耗。

  在傳統經濟理論中,休閑是非理性的、不創造價值的。從經濟學角度看,在19世紀至少在19世紀以前,大部分經濟學家對休閑的經濟功能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認為閑暇消費是反經濟的,有害于生產力的發展。他們認為閑暇消費沒有產出,并且需要消費的時間,會浪費時間和金錢。同時,與必要的節約和資本積累相對立。由于消費過大,積累過小,會阻礙生產過程的擴大。在一個生產力水平較低的社會里,這種觀點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生產率很低,必須延長勞動時間,另一方面,為了增加資本積累,勞動者的報酬相對少,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剩余價值以促進投資。同時一些社會學學者,作為主流的價值觀,也提倡“禁欲苦行主義”,和“盡天職”的勞動致上的精神。總之,在傳統觀念中,勞動被視為一種高尚的東西,是一種美德。而休閑則被視為一種好逸惡勞行為。時至今日在我國,這種觀點仍然占據一定的位置。可以看出,休閑經濟與傳統經濟理念以及社會價值觀背道而馳。但是,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后,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勞動時間的縮短并不意味著生產相應減少,生產率的改進,補償了生產的不足。休閑活動所帶來的閑暇消費成為再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沒有消費,生產將不能夠繼續下去,消費的增長,也可以刺激經濟增長。因此休閑消費對于社會生產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功能。

  休閑經濟理論,強調人是目的,不能把人當作實現別的目的的手段。馬克思指出“衡量財富的價值尺度將由勞動時間轉變為自由時間。因為增加自由時間,即增加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自由時間,可以支配的時間就是財富本身”。這與一些思想家、哲學家如康德提出“人是目的”的哲學命題,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一書提出的“休閑才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著名德國思想家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的“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時,他才完全是人” 。在我國,于光遠在2002年的一個休閑學術討論會上說:“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玩是人的一種本能;它是人處于放松和自由的一種狀態”。“玩是人類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學術,要掌握玩的技術,要發展玩的藝術”。 休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與實現作為人的終極目的的自由具有內在聯系。

  這些理論都是有悖于傳統經濟理論,是對傳統經濟理論的挑戰。

  休閑經濟與休閑時間密切相關

  休閑經濟總是與人們的閑暇消費密切相關,因為一切休閑活動都是在休閑時間完成的。閑暇時間作為人類活動時間的重要組成部分。閑暇時間同樣也是一種稀缺資源。人們利用這種稀缺性資源,借助于市場經濟要素與環境,生產個人、家庭或社會所需的產品——自我實現、能力素質的提高、愉悅的心理體驗、興趣和愛好的發展、家庭幸福、健康、舒逸等人類終極目標的特殊產品。從這個意義上講,休閑不僅通過消費來促進生產,而且也證實了其本身就具有生產性。

  從根本上看,只有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才會促進休閑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直接導致生活時間分配結構的變化,主要是勞動時間的減少,閑暇時間的增加。因為休閑消費不僅僅是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消費,同時也包括時間消費。換句話說,消費需要時間。

  1、從勞動制度看,閑暇時間占全部生活時間的三分之一

  1995年以后,全年平均休假增加到114到125天。每年按照52周計,假定都實行周休兩日,這樣共休息104天。再加上節假日的“五一”、“十一”、元旦、春節共有10天(女性加“三八”婦女節為11天),根據調查,每年帶工資休假平均為10天。另外,在一生中,假定一生只生一個孩子,女性產假為半年。從勞動制度看,休假天數占全年時間的三分之一。

  2、從居民實際時間分配看,周平均每日閑暇時間已經超過工作時間

  調查顯示,北京市居民周平均閑暇時間為5小時45分鐘,而工作時間為5小時1分鐘,閑暇時間超過工作時間44分鐘。

  其原因有三:第一,制度因素。隨著勞動生產率提高,我國實施“雙休日”制度。由原來的周工作48小時,減少到周工作40小時。勞動時間的縮短直接影響到閑暇時間的變化,表現為閑暇時間的增加。第二,由于家務勞動的社會化,使得家務勞動時間減少。從而也會增加閑暇時間。第三,家庭成員就業情況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工作時間和閑暇時間之間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提前退休、失業以及無業人口的增加。使平均工作時間減少,閑暇時間增加。

  3、我國特別是大城市的經濟生產水平,已具備發展休閑經濟的條件

  據世界旅游組織判斷,當國民人均年收入達到300——400美元時,居民就產生了在國內旅游的動機;達到800——1000美元時,則想去鄰國旅游,而超過3000美元時,便有了去遠方國家旅游的需求。按照發達國家的歷史統計資料測算,人均收入1000美金時,是消費結構巨變期,也就是人們的基本生活滿足之后,消費轉向旅游、教育、信息等領域。

  我國經過改革開放的20多年,國民經濟已經初具規模,人民生活獲得了巨大變化。經濟總量GDP在2000年達到10799億元。人均為855美元,2002年人均GDP 達到1000美元。

  從首都北京看,是全國經濟發展的先導城市之一。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130億元,人均為3355美元。是全國平均的3.36倍。實現社會商品零售額7290.1億元。按照世界旅游組織的判斷標準,北京人已具備去鄰國旅游的財力和需求。北京市的經濟生產水平具備發展休閑經濟的條件。從北京市居民的旅游消費看,全年人均出游1.8次,每次花費為780元。高于全國的平均花費的412元。北京的休閑狀況,大體上接近于美國90年代的水平。-

  (王琪延,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休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社會統計分析。葉婷,戴爾(中國)有限公司大連分公司。)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