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市場化何以會大行其道 權力不受制約是癥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1日 17:58 舜網-濟南時報 | |||||||||
最新一期《了望》周刊載文指出,當前中國改革正處在十分關鍵而又微妙的時期。我們應當力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力排否定改革的“左傾化”和敗壞改革的“偽市場化”兩種干擾;力求重大體制改革的突破性進展。 所謂“偽市場化”,就是假借“市場化改革”名義,為個別人與小團體謀取私利。具體如《了望》文章所列舉的,“在一些煤礦,眾多政府官員和國企經營者打著股份制的旗
我們可以看到,醫療、教育及其他公共品提供領域出現“偽市場化”傾向,很大程度上與這些領域處于國有企事業單位壟斷之下有關。公共產品既為人們之所必需,而壟斷又為利益集團制造了機會,于是假借“市場化”名義攫取私利也就“師出有名”,“名正”而“言順”。 當前財政對于公共利益的投入尚待加強,有些地方與領域對公共事業“零投入”,這也為一些壟斷集團假借“市場化”名義攫取私利提供了借口。同時,在諸多地方與領域,由于政府部門與公共產品的壟斷性提供者,存在事實上的利益連帶關系,所以對其缺乏應有的監管。 在充分競爭領域,產品提供者不存在所謂的權力。但在民眾沒有選擇權可言的領域內,公共品的壟斷性提供事實上成為一種準行政權力。 我們看到,當前公共品的壟斷性提供不但缺乏來自行政部門的實質性監管,也缺乏來自民眾權利的制約——民眾對于“偽市場化”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更無事實上的決定權,即便舉行聽證會也往往流于形式,民眾權利也因此而“流產”。權力不受制約必然導致腐敗,所以“市場化改革”淪為利益集團攫取私利的遮羞布也就毫不奇怪。 正因為權力不受制約,在醫療與教育以外的諸多領域內,實際上也出現了政府部門乃至地方政府假借“改革”名義,以犧牲普通群眾利益為代價,行維護既得階層利益,為權力及其附庸階層攫取財富之實的潛流。這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盡管改革的具體路徑并非沒有反思與調整的必要,但改革已經普遍提高了中國百姓的生活水準,使人們擁有了相比以前總體上更為廣闊的自由與權利空間,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回歸“抹殺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老路”,老百姓不會答應,當前出現的反對改革的“左傾化”逆流難以得勢。相形之下,在《望》文章指出的應該著力排除的兩種對于改革的干擾中,“偽市場化”可能更具現實危害性。因為這種“偽市場化”假借改革名義,攫取民眾從改革中獲得的實惠,因而極易損害改革形象,扼殺改革成就,為貶損改革提供“論據”,所以不著力排除此種干擾,就可能讓百姓對改革喪失信任。 而要力排“偽市場化”傾向,就必須打破利益集團對于公共利益的壟斷,建立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就必須如《了望》文章所言,“力求重大體制改革的突破性進展”,通過實現公民權利來實現公民對于權力的主宰。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