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越是心狠手辣越有可能得到醫院青睞重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1日 06:15 中國青年報 | |||||||||
劉以賓 河南日報報道:去年11月18日,河南西峽縣3家公立醫院十幾名骨干醫生不辭而別,集體“跳槽”到當地一家民營醫院。第二天下午,3家公立醫院部分員工以極端的形式“回應”醫生的辭職:喊著跳槽者的名字走上街頭。兩日后,西峽縣委、縣政府出臺文件,要求跳槽者必須回到原單位上班,民營醫院也不得再引進當地醫療人才。
不難看出,無論是公立醫院員工的激烈反應,還是縣委、縣政府的“果斷”措施,似乎都通向一個簡單的主題:如何維護現行體制下公立醫院的正常運行乃至生存。改革開放已這么多年,按說對于人才流動早已習以為常。有走的,當然就可以有來的,走幾個人,何必如此興師動眾?再說,你縣委、縣政府憑哪一條法律、法規強令民營醫院不能引進當地醫療人才? 如此興師動眾的緣由被當地人一語道破:有些病人是根據醫生名氣來選擇醫院的,“名醫”走后,病人也會跟著走…… 公立醫院該不該市場化暫且不論,而所謂“名醫”,實際上也就是醫生的品牌和信譽,而任何品牌、信譽都是基于消費者自由的“市場化選擇”。這就像律師行業,既有門庭冷落的律師,也有名聲顯赫、門庭若市的大律師。醫生的品牌和信譽,當然不完全取決于技術、職稱高低等,職業操守、道德形象也是重要方面。 其實,“名醫情結”古來有之,幾千年前的華佗、李時珍之所以至今仍被景仰就是明證?梢哉f,以“名”度量醫生的社會價值、病人跟著名醫走、擁有名醫的數量以及名醫名聲之大小,決定醫院的市場化生存能力,符合醫療業運行和發展的一般規律。 關于如何重建醫德,人們有不同看法,有的強調體制、制度、法律的作用,有的強調自我道德約束的力量。依筆者看,建立在患者自由選擇基礎上的“市場化約束”才是重建醫德的根本。也就是說,在醫療服務供求關系相對均衡的前提下,假如一名醫生缺德、少才,他就有可能被患者所冷落乃至唾棄,于是他就不可能被醫院所雇傭,從而意味著其職業生命的終結。在這樣一種機制作用下,無論是從超越經濟利益的高尚道德追求出發,還是從!帮埻搿钡穆殬I生存需要出發,他都會十分在乎患者評價乃至視患者為“衣食父母”。 問題在于,現行體制下的大多數公立醫院,幾乎隔離了患者直接評價和選擇名醫的機會。換言之,醫生無論缺德還是少才,與職業化生存和現實經濟利益都沒有必然聯系。甚至相反:在開大處方、過度治療、造假賬等方面越是心狠手辣,越可能得到醫院的青睞和重用。 要想實現醫生的市場化生存,首要條件是讓其成為一個獨立的職業群體或曰社會群體。所謂“獨立”,首要條件是通過自身行為而不是其他別的方式(例如行政權力保護、醫院庇護)來營造個人品牌和信譽。而首要條件之首要,是在規范的職業資格管理前提下,醫生的自由擇業、創業和自由流動。 西峽縣公立醫院十幾名骨干醫生之所以集體跳槽,民營醫院物質待遇好固然是一方面原因,而跳槽者給出的理由則主要是公立醫院僵化、壓抑、制約職業發展等等。沒理由懷疑這些不是真話。假如從立法、行業管理、政府管理的角度徹底解決醫療人才的自由流動問題,說不定會對公立醫院乃至整個醫療體制的改革形成一種十分有效的“倒逼機制”:人才都跑光了,你還能不痛下決心改革嗎?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