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不等于自由貿易 中國重返原點建立市場體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0日 23:34 南風窗 | |||||||||
□張漢林 屠新泉 中國加入WTO的4年中,積極履行入世承諾,并深深地嵌入世界經濟體系中;中國經濟也保持了持續(xù)、高速和穩(wěn)定的增長。有意思的是,與此同時,人們對于WTO的關注卻在逐漸減退,以至于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感嘆“中國人離WTO是越來越遠了”。
當然,并非所有國家都對中國的表現(xiàn)表示滿意。美國在由其貿易代表辦公室發(fā)布的“2005年中國履行入世承諾報告”中,用大量篇幅指出了中國履行入世承諾的問題。但除了在知識產權方面言之有據外,美國并沒有找到多少有力的證據。否則,它也不會至今只對中國提起了一次爭端解決訴訟。何況,美國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一直是被訴最多的成員,這至少說明,美國也并不是那么“自覺自愿”地遵守WTO的規(guī)則,而且即使對WTO已經作出的裁決,比如伯德修正案、海外銷售公司法等,也仍然堅決不改弦更張。 最大的挑戰(zhàn)來自于自身 在WTO逐漸淡出普通百姓視野的同時,我們看到的階段性答案是:入世既沒有帶給我們可怕的沖擊,也沒有創(chuàng)造出一個毫無壁壘的自由貿易環(huán)境。 在中國加入WTO之前,人們普遍對入世的挑戰(zhàn)給予高度的關注,特別是對我國的一些弱勢產業(yè)——如農業(yè)、汽車、金融、電信等——能否經受得住市場開放的沖擊,甚感憂慮。特別是許多運用復雜計量模型的研究,其估算的結果與現(xiàn)實完全背道而馳。例如幾乎所有的計量研究都認為入世后中國汽車產量會有急劇下降,如世界銀行估計從1995年到2005年,由于加入WTO,中國汽車產量從不加入WTO的增長190%,逆轉為加入WTO后的下降4%;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則認為下降幅度是15%。而現(xiàn)實卻是中國汽車產量從2001年的234萬輛一路飆升至2005年的507萬輛,增長了117%。 當然,中國經濟在持續(xù)的高速增長中并非毫無瑕疵,相反,許多問題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但這些問題正是需要依靠加入WTO帶來的市場開放和體制完善來加以解決的。WTO在它的范圍內給中國的相關政策帶來了重大的變化,但這些變化給中國經濟造成的影響,與經濟內部的決定性力量相比,卻并不那么顯著。 部分行業(yè)投資過熱、產能過剩現(xiàn)象嚴重,而更嚴峻的是當前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甚至城市內部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已經開始威脅到社會穩(wěn)定,并對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可持續(xù)增長產生了日益嚴重的阻礙。 這種社會不平等現(xiàn)象的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無疑是政府在保持公正方面投入資源不足,尤其是在教育、醫(y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的提供上。而這種不足的原因之一又與地方政府的經濟沖動有關——仍然熱衷于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把大量公共資源投入所謂產業(yè)發(fā)展的生產性投資。這不僅導致了國內投資的持續(xù)走高和經濟過熱,也削弱了政府在公共領域的作為。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政府主導型的投資和產業(yè)發(fā)展恰恰是與WTO的貿易自由化原則相違背的,政府過多涉足實體經濟運行中,必然導致行政力量在經濟競爭中的干預,從而就很可能違背中國加入WTO時所作的承諾,也與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相悖。如果所有政府部門都能切實履行入世承諾,并真正領會其背后蘊藏的經濟邏輯的話,中國經濟中的失衡現(xiàn)象可能就會有所減輕。 中國在履行入世承諾時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是由于自身體制的缺陷和能力的不足。比如在執(zhí)行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方面,國內企業(yè)也有相當強烈的呼聲,但地方保護、司法體制和資源不足等因素制約了政府的執(zhí)法效率。而一些執(zhí)行中或新出臺的產業(yè)政策也無法擺脫既有利益集團的影響,政府行為與市場經濟體制之間的沖突和不和諧,導致了在貿易政策領域的國際摩擦。 WTO≠自由貿易 和國人總是憂心于入世給我們的沖擊相比,其他國家則多是以警惕的目光審視著中國的加入究竟會給WTO和整個世界帶來什么。 中國企業(yè)頻繁遭遇反傾銷,已經讓國人對WTO的自由貿易形象產生疑慮。這一狀況在2005年依然沒有改變,不過在這一年當中,有30多個國家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解開了困擾中國企業(yè)應訴反傾銷的一大障礙。但所有這些成果的獲得并非在WTO框架下進行的,而是通過雙邊談判獲得的。不過,美國、歐盟、印度依然不肯放棄“市場經濟地位”這個武器。 與反傾銷相比,2005年最受人關注的還是中國與美歐之間驚心動魄的紡織品談判。《紡織品與服裝協(xié)議》被認為是對中國具有最大現(xiàn)實貿易利益的WTO規(guī)則,2005年1月1日,該協(xié)議要求所有成員取消所有紡織品服裝配額,這曾令許多中國紡織品企業(yè)摩拳擦掌,準備在國際市場上大干一番。 然而,原本早在計劃之中、毫無障礙的美歐紡織品市場,剛剛開了一道縫就又關上了大門。僅僅在《紡織品與服裝協(xié)議》到期后幾個月,美國和歐盟就迫不及待地對中國的多種紡織品恢復了配額限制。此后中國與美歐之間的艱難談判,令人懷疑我們又回到了入世之前。許多國人以為入世之后,WTO可以像一個守護神一樣,可現(xiàn)實與期待有著巨大的落差,WTO此時似乎消失了,而我們所預料的紡織品服裝配額取消所帶來的巨大利益,也并不是那么輕易就可以享受的。 或許美國和歐盟并沒有做錯,因為他們所依據的也是中國加入WTO時自己作出的承諾,錯的大概是我們混淆了WTO的所謂自由貿易精神與WTO的實際規(guī)則。雖然WTO、也包括美國和歐盟都聲稱要堅持自由貿易的精神,但現(xiàn)實卻要求貿易保護的存在。在美國和歐盟的紡織品生產商難以承受中國產品的沖擊而向他們的政府求援時,精神和原則被暫時放在一邊,現(xiàn)實的政治利益擺上了首要位置。 不過,盡管各種關于貿易摩擦的新聞層出不窮,中國的出口卻仍然動力十足。加入WTO,畢竟已經令我們享受到了GATT/WTO50多年在擴大市場開放上的成果。 不是領袖,而是協(xié)調者 在批準中國加入的WTO的多哈部長會議上,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多哈發(fā)展回合的啟動是另一個重大成果。和中國加入WTO一樣,多哈回合至今也已進行了整整4年。然而和入世后的中國相比,多哈回合可謂命運多舛。 盡管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談判計劃和目標,期望在19個議題上能夠達成新的進展,但各成員在此后的談判中幾乎沒有就任何一個議題達成重大共識。原計劃對多哈回合進行中期評估的2003年坎昆部長會議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2004年8月1日,在經過多次的談判之后,WTO總理事會通過了“關于多哈議程工作計劃的決議”(即七月套案)。七月套案對之前的談判目標作了大幅度的調整,投資、環(huán)境、競爭政策等熱門話題從工作計劃中消失,而將談判的重點集中在農業(yè)、非農產品市場準入、特殊和差別待遇等問題上,使多哈回合勉強得以維持。但在2005年12月在香港舉行的WTO第六屆部長會議之前,各項談判依然進展甚微。 在多哈回合中,中國的角色一直備受關注。在坎昆會議上,中國作為20國集團的成員之一,與印度、巴西等發(fā)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對發(fā)達國家的不合理提案進行了抵制,被廣泛認為是中國在WTO中第一次真正的亮相。 站在發(fā)展中國家的立場上,維護其在WTO中的合法權益,中國為所應為。但中國的情況非常特殊,在許多議題上與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并不一致,而與發(fā)達國家在某些議題又有共同利益。特別是中國作為一個新成員,主要的任務還是履行入世承諾,并逐步消化市場開放所帶來的變化,而沒有能力再進一步作出大幅度的開放承諾,從而也就缺少用于討價還價的籌碼。 因此,在由中國香港承辦的WTO部長會議上,中國并未表現(xiàn)得十分積極和活躍。一些人對中國的低調立場感到不解,但實際上,這正是當前中國在WTO中的適當定位。正如商務部薄熙來部長所說,中國在WTO中“不是領袖,而是協(xié)調者”。 說到底,WTO只是給出了一個各個國家協(xié)調貿易政策的規(guī)則和組織框架,中國的成就和問題主要都來自于自身。中國人一向不缺乏隨機應變、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但如何在內部創(chuàng)造一個公平、和諧、有效率的經濟和社會體制,卻是一個我們要長期面對的難題。 (張漢林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