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農業不只是一種產業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0日 16:11 南風窗

  石齊平

  香港世貿部長級會議結束了,跟先前數次部長級會議一樣,場內、場外(反全球化示威抗議群眾)寸土必爭的攻防戰場仍在農產品。

  為什么農產品貿易始終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與工業產品比較,農產品在各國之間
保護的程度更高,而且,似乎愈是發達程度高的國家,保護程度愈高。若以“農民總收入”為基準計算各國“保護程度”(即每100元農民收入中,來自政府補貼的比例),則韓、日兩國高達60%,歐盟34%,美國20%;至于中、印,則不用補貼,而用關稅。

  那么,又為何各國政府都違背“市場經濟原則”,拼命保護各自的農業?頭一個可以想到的理由,就是選票,農民有選票,政黨要爭取。這個理由看似有說服力,其實不然,因為農民人口在發達國家占總人口的比重已持續下降,甚至已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了,例如美、英,分別只有2%及1%,即使法、日,也不過4%及5%,反倒是中國,仍占七成上下。

  各國政府寧愿抵觸市場經濟原則,致力保護其本國農業的真正關鍵是:農業及其孕生體農村,能夠提供一個國家除了農產品以外的其它貢獻或價值。換言之,農業并不只是一種產業。農業與農村,除了生產農產品之外,它確保了生態,也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或文化,或哲學,也與家庭組織及社會結構緊密聯系,而所有這些價值,都不反映在農產品價格之中。

  換言之,如果沒有政府對農業的保護或補貼,消失的不僅是農產品而已,而是所有一切與農業、農村相結合的“價值”。這些“價值”,對一國的“可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只是一個抽象的理念或口號,它的落實與體現,在很大程度上與農業及農村有關,必須以農業及農村作為載體。

  法國從來不諱言,他們對農業的補貼,就是要維持農民不休耕,以確保“城鄉平衡”的自然生態。旅游歐美發達國家的人士都應注意到,在追求科技化、工業化的同時,他們完全沒有忽視農業和農村,反而是盡一切地加以呵護。

  這種對農業與農村核心價值的體認與堅持,甚至可以在歐美國家的生活儀式中顯現出來,歷任美國總統接待外國領導人或訪客時,最高的接待規格就是邀請貴賓到總統的農莊牧場中作客。

  中國“以農立國”,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積淀,絕大部分來自農業與農村。中國一向“以農立國”的經濟,在近現代以前的3000年歷史中,也從來是全球每一個時代中最富強的國家,同時,農業也未嘗妨礙過工業及科技的發展。遺憾的是,近代歷史上因為封閉所導致的衰退,一方面使中國失去了自信,二方面連帶對農業及農村產生了錯誤的認知,甚至將農業跟農村與“落后”、“無效率”、“負擔”等連在一起。這樣的思維、心態與價值觀,直到今天應該說都還未得到應有的矯正。

  中國2005年宣布28個省免征農業稅,無疑是一種進步,但必須說,相關政策還可以更加積極一點,改掉農業及農村是一種負擔的概念。美、歐發達國家對農業的過度補貼雖然有時受到非議,但其所以致力于對農業給予高度補貼的價值基礎,即以一種“積極”而非“消極”的心態來評價農業及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仍多有值得中國省思與借鑒之處。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