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0日 09:39 金時網·金融時報

  FN記者 程瑞華

  2006年,注定是一個科技發展不平凡的一年。作為新世紀我國的第一次科學技術盛會,全國科技大會1月9日在北京隆重召開。這次會議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目標,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全面規劃和部署。提高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1978年3月的全國科學大會確立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思想。在1995年5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則提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而本次科技大會的主題是“自主創新”。

  著力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中央統攬全局、深謀遠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在以科技進步為核心的全面自主創新上,依靠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提升核心

競爭力的態勢越來越明顯,高新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節奏越來越快,推動著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

  中國以改革和開放為依托來發展經濟,結果是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前不久公布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2004年中國GDP已接近16萬億元,排名世界第六。然而,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在發展過程中的“科技約束”:為什么這么多年產業結構調整不過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不過來?為什么中國目前只能是“世界加工廠”,而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為什么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么多年,而資源環境問題卻越來越突出?……所有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就是科技進步不足,核心問題還在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如汽車制造業,經過20多年的合資合作,確實呈現出一派繁榮,但關鍵技術的缺失注定讓外方賺走利潤的大頭,讓中方付出資源的代價。

  對引進技術的依賴,甚至使國內企業失去了創新的動力。國家統計局的最新統計顯示,中國企業中只有一成左右有科技活動,去年科研經費投入僅占營銷總收入的0.56%。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50%。由于沒有核心技術,國內企業不得不將每部

國產手機售價的20%、計算機售價的30%、數控機床售價的20%至40%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

  無疑,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科技戰略的重要性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保護屏障,科技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引擎,科技已經成為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的基礎。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決定了我國必須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意味著我國必須保持從改革開放以來直到2020年連續40年7%以上的經濟高速增長。因此,我們只有在廣泛和積極汲取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大力增強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真正依靠科技創新來開拓新的發展道路和增長空間,才能確保我國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

  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貫徹到各個產業、行業和地區,努力將我國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國家。必須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在引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在關鍵領域掌握更多的自主

知識產權,在科學前沿和戰略高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我國已經提出“到2010年力爭進入世界十強”的科技競爭力目標。這是一個偉大的目標,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推進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使科技管理更加有利于科研人才脫穎而出,有利于重大科研項目的進展和成果轉化,形成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的有效機制。要加強經濟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協調,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和實現產業化的政策環境,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國家的產業政策要有利于推動企業的科技投入和自主創新,堅持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實現市場開拓、技術創新和生產經營一體化。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是我們面臨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縱即逝的難得機遇,顯著提高科技實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我國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保障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十一五”時期引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這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迫切需要,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迫切需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61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