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監控能否控得住高校財務 社會監督更重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0日 07:12 中國青年報 | |||||||||
張貴峰 據元月6日的《新京報》報道,根據規劃,今年教育部要全面實施對直屬高校資金流動的即時動態監控,實時采集各直屬高校賬務數據信息,以確保資金安全。教育部要求,各直屬高校要合理控制貸款規模,防范貸款風險,加大監督和審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堅決依法查處各種貪污、受賄、索賄、挪用等違法亂紀行為,決不姑息。
最近以來,關于高校財務的新聞很是不少: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藍皮書顯示,目前中國公辦高校的銀行貸款為1500億元至2000億元,有的高校貸款已高達10億元至20億元,為此藍皮書警告:高校熱衷“圈地貸款興教”將給我國帶來新的金融風險;隨后,新華社一篇《大學收費一團亂麻》的報道,再次引發人們對“謎”一樣的大學成本、收費的強烈質疑。 基于這種背景,教育部加強對高校的財務管理,“全面實施對直屬高校資金流動的即時動態監控”,應該說是必要和有針對性的。不過,依靠這種行政管理措施,是否足以監控住高校的資金風險,并進而治理大學收費領域的亂象、迷局呢?筆者看來,恐怕難言樂觀。我擔心,實施這種財務監控,教育部缺乏確保其效驗的動力和能力。我們知道,任何一項監督,要真正有效,這兩種內在的支撐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先從動力來看,眾所周知,依據目前的高校管理體制,教育部與高校尤其是直屬高校之間,并非利益超脫的公共管理與被管理關系,而是一種具有高度依附性質的從屬關系———“直屬”兩個字,已經很能說明這一點。大到經費撥付、人事任免,小到學科設置、招生計劃等諸多方面,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都有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般的利益關聯。在這樣的管理體制下,管理部門是否有足夠的驅動力,對作為“兒子媳婦”的高校“堅決查處、決不姑息”,讓人心存疑慮。 一個反證是,近年來,高校在財務問題上出事的不少,但這些問題或者是審計、司法機關查出來的,和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督沒什么關系;或者即使問題出來了,也罕見教育部門當真“堅決查處”。比如,有幾個高校校長因為亂收費、亂貸款而被撤職? 再看能力,教育部直屬高校多達近百所,而且均是規模龐大的巨型高校,每年牽涉的資金規模高達數百上千億元。因此,縱然教育部真能鐵面無私地監督,但以其一己之力,是否足以承擔起即時動態的監控責任,也讓人捏一把汗。此前,作為專職財務監督部門的國家審計署,動用巨大的人力物力,不也才審計了18所高校嗎?教育部的財務監控,能比“審計風暴”的能量更大? 這樣看來,當下對高校財務施行監控,廣泛的社會監督,是比單純的行政主管部門監督更有效的途徑。比如,廣大學生家長的監督、專職社會中介機構的第三方監督等。無論是監督動力還是能力,這些監督力量都比教育機關來得更充分、充足,更能保證監督結果的客觀性和公信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行政機關并非沒有監控任務,只是,這種監控不必是直接的利益介入,而是從宏觀上督促高校及時充分地公開其財務信息、接受社會監督,并進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公辦高校財務信息披露機制,為社會監督的開展創造一個良好環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