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不過是貌似公正 主流經濟學家無的放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9日 15:22 證券時報 | |||||||||
吳向宏 新年剛過了兩天,陳志武先生就在《經濟觀察報》撰文,稱“不能把中國日益增長的貧富分化歸咎于市場化改革”。陳先生認為,“實現和諧社會的辦法不是回到過去的國家所有制和政府管制經濟,而是加速市場化改革和建立民主政治。”看來,陳教授在新年剛剛開始之際,決心要把過去一年已經燃得猛烈的關于市場化改革方向的爭論之火,燒得更旺一
這的確是必要的!在2005年,我們已經看到了恐怕是15年來前所未有的對改革方向的強烈反思和批評。雖然一些“主流經濟學家”堅持認為,改革方向并沒有錯,問題是出在市場化還不夠徹底、不夠到位,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我們這個社會中,一些加劇了的經濟不平等現象,正是某些市場化改革措施直接導致的。普通民眾中“買不起房”、“看不起病”和“上不起學”的抱怨之聲日益喧響,而住房、醫療和教育恰恰是過去若干年中推行市場化改革最為激烈和快速的三大領域。很明顯,當社會上的批評和不滿聲浪如此強大的時候,再堅持說市場化改革還“不夠到位”,就是不科學態度。 但是,難道錯誤真在于我們引入了太多西方經濟學或者太多市場經濟嗎?天可憐見,我們中國人民離真正的市場經濟,其實還有相當距離。雖然已經有若干國家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世界上那些最發達、最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仍有不少認為中國不夠市場經濟的資格———恰恰是在這些最發達、最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中,我們看不到普通民眾普遍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的現象,相反,我們看到的是政府興造或補貼面向低收入階層的廉價甚至免費公寓,扶持或設立全國性的醫療保險或開設免費的公立醫院,以及從小學甚至幼兒園直到高中乃至大學的公立免費教育。 那些把“市場經濟”理解為一切服務都要市場化、都要用錢來購買的人,完全沒有理解市場經濟的精神。無論多么發達的市場經濟體中,我們都不能想象子女需要向父母購買撫養,丈夫需要向妻子購買溫情。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那絕對不是市場經濟,而是人性的墮落。同樣,我們不能想象一個社會中,民眾需要每一次都付錢才能使用道路、召喚警察或者行使選舉權。原因很簡單,這些公共服務保障的是人民的最基本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公共服務應當盡量由全體民眾以繳稅的方式集體購買,而不是單獨付費,以避免侵害低收入階層的人權。居住而免于凍餒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獲得醫療而免于非正常死亡的權利,這些正應當是人人得以盡量享之的基本人權。 我并不是說,這些公共服務就完全排斥市場手段。理論上說,它們完全可以被逐步市場化以提高效率。然而,對一個還處在轉軌中的國家,一個還沒有完全建立市場經濟的國家,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應當是最后考慮的任務。優先需要市場化的,應當是較多商業屬性、而較少涉及民眾基本權益的領域。 什么是應當優先市場化的領域?在我看來,像電信、民航、銀行、石油等等,無不如此,它們無不比教育、醫療和住宅等更加需要市場化,無不比后者更能通過市場化來增加產出、提高服務質量和降低價格。如果這些營利性行業被政府牢牢攥在手中,而那些非營利性的公共服務行業卻被紛紛市場化,社會就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政府通過壟斷的商業性資源從民眾手中大量賺錢,據統計2004年1-11月,我國中央所屬國有和國家控股企業即實現利潤6970億元;另一方面,面向民眾的公共服務行業卻失去或得不到足夠的政府財政支持,不得不采取提高收費的方式來維持運營,而民眾卻已經無錢支付這樣高昂的費用。 我的結論就是:在這邊,那些批評市場化的人,如香港郎咸平教授的“大政府”、“捍衛國有經濟”說法,不過是貌似公正;在另一邊,如陳志武教授等人的“加速市場化和建立民主政治”的構想,既天真又無的放矢,并沒有觸及普通民眾的切實掛慮。真正合理的、正本清源的做法應當是:把該國有的重新收歸國有,讓該市場化的盡快市場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