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消費需求如何破解沒錢消費和不敢敞開消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6日 14:34 中國新聞網 | |||||||||
中新網1月6日電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前行的“三駕馬車”,由于目前中國較多依靠投資和外貿來保持經濟的高增長,而消費需求相對低迷,因此有經濟學家將中國的經濟結構喻為“兩馬夾瘦驢”。 今日出版的中國經濟時報載文指出,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中央“十一五”規劃建議明確強調要提高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2005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
政策環境有利于消費升溫 “在更多圍繞消費需求發展經濟等政策取向的引導下,2006年消費需求仍將呈現穩步上升的增長態勢”。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高級經濟師祁京梅表示,“公共財政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日趨完善、農民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個人所得稅新方案的實施,都將刺激2006年消費需求保持穩步增長”。 她認為,祁京梅表示,2005年,中國居民消費需求有序釋放、逐波走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高;2006年作為“十一五”規劃的啟動年,消費需求將繼續保持穩步增長。 “‘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有三個重要‘看點’都跟擴大消費密切相關”。祁京梅分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積極擴大內需、合理調節收入分配三方面看似相互獨立,其實均圍繞著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降低投資率和提高消費率、擴大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這個中心點。 “目前擴大內需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在于擴大消費需求,”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楊宜勇分析,2002年以來,中國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期,但增長主要來自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投資拉動;2005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擴大消費需求和加強固定資產投資調控結合起來,有利于校正投資與消費之間的失衡關系,這不僅意味著2006年消費升溫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也將使今后的中國經濟增長朝著“消費拉動型”轉變。 如何破解兩個老問題:沒錢消費和不敢敞開消費 “擴大消費就要解決沒錢消費和不敢敞開消費兩大難題”。楊宜勇指出,對于農民及低收入者來說,要著力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對于大多數城市居民,要解決他們花錢的“后顧之憂”。 2005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家信息中心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指出,貧富懸殊、金融風險、高失業率仍然是當前中國社會面臨的三大風險,買房貴、上學貴、看病貴已成為新的民生三大問題。 為了應對三大風險與三大問題,中國居民選擇了高儲蓄和低消費。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居民儲蓄已超過13萬億元,折合人均約一萬元。與巨額居民儲蓄相對應的是,中國最終消費率卻連續多年走低。2001年至2005年,中國居民最終消費率分別為61.1%、59.8%、58.2%、55.5%、53.9%,消費率持續下降。 “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容’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必要路徑”。楊宜勇指出,中等收入階層的形成要靠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需要市場效率與社會公正相協調的政策,需要賦予勞動者和其雇主分享利潤的權利,需要重視收入分配法制化建設,需要完善個人所得稅和社會保障征收體系,需要健全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祁京梅對今年的農民收入增長有所擔心。她認為,盡管2006年取消了農業稅,但農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的難度加大,單靠政策補貼作用有限。要徹底改善農民狀況,一要確保農村傾斜發展政策的連續性,力爭農民收入上臺階。二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盡快推出城市反哺農村的政策措施,如通過農低、城高的反向工業產品“剪刀差”來減輕農民負擔,擴大消費。 2006年消費增幅將比上年略高 據國家信息中心預計,2005年將實現消費品零售額60855.6億元,同比增長12.8%,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9%,比去年實際增幅提高1.7個百分點。 2006年的消費增長到底會怎么樣?祁京梅說,初步預計,2006年消費品零售額可同比增長13%,名義增長高于2005年0.2個百分點,考慮到2006年物價水平可能會比今年略有提高,因而消費實際增長約為11.3%。另外,城鄉消費差距可由2005年的2.6個百分點進一步縮小為2.4個百分點。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 張立群表示,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農民收入增幅提高;市場物價穩中趨降,供給豐富;隨著經濟發展和社保、醫療、教育等方面改革的推進,居民的消費預期不斷改善,這些因素仍然會繼續發揮作用。車、房市場經過調整后,會逐步轉向穩定,增長水平會有所提高,可持續性會增強。與此相伴隨,居民家庭在旅游、文化娛樂、通訊、互聯網等方面的消費也會繼續較快增長。因此,我國未來國內消費增長將持續保持在較高水平,預計2006年消費增幅在12%左右。(孫東輝 王栗濤)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