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元GDP死亡率指標背后的個人幸福和公共理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6日 09:19 中國經濟時報 | |||||||||
朱四倍 “2006年要把億元GDP死亡率、工礦商貿十萬從業人員死亡率等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考核指標。”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毅中4日透露。(見新華網1月5日) 有數據表明,2004年,全國GDP達到13.6萬億元,同時也有13.6萬人死于安全事故,1
眾所周知,近年來,我國重大事故多發的地區,有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的地區,也有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甚至是4000美元的地區。事故高發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切向錢看,要錢不要命和對安全生產的忽視。把億元GDP死亡率、工礦商貿十萬從業人員死亡率等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考核指標,就意味著這種說法的不科學性和有害性,也是對GDP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代價和負面效應的重視。 GDP無法全面反映社會凈福利,不能充分反映資源配置扭曲和浪費的程度,更不能具體反映社會公平競爭機會、生態環境、個人幸福指數和社會滿足感在內的各種其他指標。那么,從更深層次上說,把億元GDP死亡率、工礦商貿十萬從業人員死亡率等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考核指標,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尊重,是對社會發展最終目的的維護,是把GDP與人的進步和幸福來相互關聯起來進行思考的表現。要知道,對GDP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的評價,總是關涉它與人的福利、幸福和進步等方面的肯定或否定的必然聯系。毫無疑問,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應該把與人的切身的幸福和進步考慮進去。把億元GDP死亡率、工礦商貿十萬從業人員死亡率等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考核指標,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必然,是對個人的幸福的重視,也是公共理性的折射。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