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煤市場化需要主體多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6日 01:44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東方愚 國家發改委元月一日宣布取消電煤價格臨時干預措施,放開電煤價格。然而在隨即舉行的2006年全國重點煤炭產運需銜接會上,煤電企業談判剛開始便出現僵持局面。電力方面的意見是保持目前的價格穩定不變,而煤炭方面普遍要求平均每噸漲價20元-30元。
從來都是價格聯動、臨時干預,游戲規則突然變了,誰都不想讓自己吃“眼前虧”,煤電企業的爭鋒可謂正常。然而對于煤電企業談判的僵局,許多人都預測最終結果將是煤價與電價“雙漲”,即像過去一樣,電煤企業增加的成本轉嫁到終端居民頭上。于是有專家重新呼吁行政干預。但在筆者看來,與其在干預取消與否及干預程度輕重上打轉轉,不如從市場主體的多元化方面尋良方。 歐美電煤市場化改革史說明了這一點。1996年,歐盟強制開放電力市場,結果各國電價普遍有所下降。如德國2000年批發與零售市場的電價與1995年相比下降26%,居民電價下降了8%,英國工業和商業電價也在1998年到2003年間下降了20%至25%。而美國加州在開放電力市場后,出現了電價飛漲、電力短缺、電力公司破產的危機。美國遜色于歐盟的原因之一,在于市場主體多元化與競合機制方面的不健全。 回過頭來看我國的煤電企業。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國有重點大煤礦被政府列為國企改革的重點,煤炭的生產與定價擺脫了“計劃”的藩籬,而民營煤礦也借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譬如如今湖南煤炭經濟70%的資源被民營資本掌握著,由于機制靈活,效率較高,其在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就業等方面發揮著突出的作用。相比之下,民營電力企業顯得有幾分“郁悶”,雖然在電力供需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潛力,但由于傳統上對電力行業自然壟斷的特性強調過多,政府管制遲遲不松,加上高門檻等原因,民營資本只能“望電生嘆”。 而放寬民營資本在電煤行業準入條件最大的好處,在于催熟一個由多元化主體參與競合的中國電煤市場。專家學者常為價格漲落而爭論不休,平民百姓亦為電價上漲而心痛不已,但政府干預可以緩一時之急,卻不能治本又治標。而如果有更多更廣的民營資本入主電煤領域,加上具有多方制衡功能的行業協會持續發力,電煤價格市場化勢必向良性的方向快速發展。 尷尬的是,在電力市場上,不但民營資本常望而卻步,連一度投資熱情高漲的境外資本也紛紛撤離中國市場。美國邁朗公司、賽德能源公司、美國電力公司、德國西門子等近年來陸續選擇從中國電力市場退出,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們對中國電力投資環境或多或少的失望,特別是準入與審批程序方面的瓶頸。 真正的電煤市場化改革,著力點在于促使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外資三方主體融入到電煤市場競合格局中。政府部門取消對價格的臨時干預不等于不再有作為,相反,它更是一種行政作為的變遷———對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制度性壁壘與準入性限制進行再松綁,協助引進煤電市場的新技術與環保設備,對安全隱患大的企業進行處置等,這樣才能一方面保證電煤市場化改革質的變化,另一方面保證煤炭價格與電價的良性調整,以及民眾福利的不受損失。 《國際金融報》(2006年01月06日第八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