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學界動態 > 正文
 

商務周刊:中國主流經濟學家開始尋找第三條路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5日 17:05 《商務周刊》雜志

  我們市場放開的程度要取決于我們的管理能力

  □記者 鐘加勇

  新時期的“中俄會議”

  2005年12月17-18日,一場被簡稱為“中俄會議”的國際研討會悄然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行,這場學術討論會上出現了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易綱、俄羅斯戰略研究中心主席Mikhail Dmitriev等兩國政府高官。

  這是一次不尋常的會議。正如剛剛就任清華經管學院第一副院長的錢穎一教授在發言中所說的那樣:“現在應該是踏踏實實的對兩國走過的路徑和將來道路進行比較的時候了。”

  中國的轉軌改革27年后,正在進入一個特殊時期。一方面,中國的GDP經過調整后在全世界排名中提升了一位,高達19317億美元,即將成為超越英法的第四大經濟體,而且調整后隨著第三產業經濟總量的擴大,中國過去廣被批評的產業結構不合理、投資占比過大等問題也突然顯得健康很多;但另一方面,根據聯合國的最新數字,中國的基尼系數超過0.4的警戒線,達到0.45。無論是在民間走一走,還是到互聯網上看看論壇里網民的帖子,民眾對改革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如果一個從

火星來的人到了地球,來觀察世界上各國的經濟情況,他到了中國,看到的是什么?”錢穎一曾以火星人的角度對現今局面解釋說:他看到了擁擠的餐館,得出了消費旺盛的結論;他看到了繁忙的建筑工地,得出了投資強勁的結論;同時他也看到了非常繁忙的港口,知道中國的出口非常強盛——任何有過經濟學訓練的火星人都會得出
中國經濟
比世界其他國家繁榮的結論。

  “但另一方面,如果你去詢問中國國內的人們,你會發現中國人感到空前的困惑,不僅企業家、政府官員感到困惑,就連一貫非常自信的經濟學家們也感到困惑。”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局面,究竟應該如何理解中國模式?現在看來該是撥去云霧,進行階段性總結才能走好下一步的時候了。

  第三種視角

  “根據我這些年的觀察,在學術界、企業家和思想界存在三種視角。第一種視角在看中國和東歐轉軌的時候,認為中國改革非常成功,而東歐改革非常失敗;第二種視角,認為中國改革非常有問題,而東歐改革的戰略更為正確。”錢穎一在這次中俄會議上提出應該以 “第三種視角”看待中俄轉軌的問題,就是“更強調仔細研究初始條件和目前環境”。

  這是來自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經濟系的錢穎一教授,在回國擔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第一副院長后,在各種場合對中國現狀做出的又一次“正本清源”立論。此前的一次是在中俄會議前一周的“2005年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他經過縱橫比較后得出中國的經濟增長“并非奇跡”的結論——過去近30年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是遠在非洲的博茨瓦納。

  錢穎一進一步陳述了三種視角的利弊。第一種視角認為中國成功是因為中國的改革戰略是正確的,即實行了“漸進式療法”,而東歐失敗是因為實行激進的“休克式療法”。錢穎一認為,國內持這種視角的人并不是太多,因為,第一,表面上看中國是漸進的,但仔細思考,經濟發展總是波浪式的,很難簡單用速度描述;第二,這種視角很難說明中國將來的困難在哪里,將來繼續漸進是否就能成功也不清楚;其三,東歐的改革還不能一概而論,中間有很大的差別。

  第二種視角跟第一種幾乎相反,認為中國的改革不如東歐,因為長痛不如短痛,短期成本可以換來長期收益。中國的改革只是做了淺層次的攻堅,這種短期收益不可持續,甚至為深入改革制造了困難,中國現在就受到了深層次政治體制的制約以及各種利益集團的壓力。

  這種視角在國內的響應者相當多。“在學術界和企業界,很多人會自覺不自覺的引出許多論據來對中國的改革表示擔憂。”錢穎一對此表示理解,因為中國改革越深入,困難和危機也就越大。但他認為這種視角存在3個問題:第一,它傾向于低估中國的成就;第二,它忽略了改革過程的重要性,看重改革的最終目標這本身沒錯,但問題在從起點到目標之間有一個過程,這其中路徑的不同,成本也不一樣;第三,在提到中國制度滯后時,不能無視發展階段。

  錢穎一所說的第三種視角,是在比較中國與東歐改革之時更強調仔細研究初始條件與當前環境,包括經濟、政治、社會和地域的條件和環境。他認為,這種視角比前兩個更讓人信服:第一,東歐是有共同點的,雖然東歐各國轉軌的戰略、策略不一樣,但都經歷了大衰退;第二,這個視角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中國至今為止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只有找到成功的原因,才能看清楚未來的困難。“否則如果我們只是表面地把中國的數字和俄羅斯比較,會得出很多誤導政策的結論。”錢說。

  錢穎一的“三個視角論”引起了與會者的共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易綱把這三個視角歸結為:“第一個視角是信心,第二個視角是反思,第三個視角是制定政策的角度。”

  主流經濟學并非普適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也贊同了錢穎一的觀點,認為“第三種視角是我們經濟學家該采取的”。他進一步指出,東歐改革基本上是按照“華盛頓共識”開始的,而中國改革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方法開始。

  1990年代初,國際上主流經濟學家普遍看好東歐“休克療法”改革,對中國漸進式的改革,尤其是中國曾經推行的價格雙軌制并不看好,他們認為這是比計劃經濟更糟的體制。但現在中國經濟從幾個最重要的指標看和東歐改革都不可同日而語。為什么10多年前主流經濟學家對中國改革和東歐改革的績效判斷產生這么大的誤差?

  林毅夫把經濟學家比作醫生,醫生的“藥方”跟實際效果不一致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主流經濟學家不懂經濟學,歪嘴和尚念錯了經;另一種可能就是主流經濟學本身有缺陷。林毅夫認為第二種可能性比較大,因為參加東歐改革的那一批主流經濟學家都是當前國際經濟學界的大師級人物,也是目前中國諸主流經濟學家的同門師長,他們推動著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發展。

  “不能說他們不懂,只能說他們用來分析的工具本身有缺陷。”畢業于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林毅夫說。

  林毅夫為自己找到的例證是,西方經濟學的這種缺陷,在國有企業改革上表現得特別充分。世界銀行的研究認為,那些大型國有企業大規模私有化后,實際上績效并沒有改進。很多前東歐國家發現,它們現在對那些已經私有化的國有企業的補貼跟私有化以前相比是增加了而非減少。

  林毅夫據此認為,主流經濟學作為大的框架應該沒有問題,但作為一個計劃經濟國家從計劃轉向市場的工具是有缺陷的。“新古典經濟學建立在很多暗含假設上,比如充分競爭、信息完整等,這些條件現在需要重新思考。”他進一步闡述到,新古典經濟學中暗含的一個假設是,市場中的每一個企業都是有自生能力的,但這個假設對轉軌國家并不合適。

  “我們所犯的錯誤是拿著一張地圖就按圖索驥,以為地圖上沒有的東西就不存在了。”林毅夫強調,當我們發現這張地圖跟實際現象不符合的時候,應該抓住這個機會。

  實際上,作為新自由主義政策宣言的“華盛頓共識”,后來被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為代表的一批西方學者提出的“后華盛頓共識”所取代。“后華盛頓共識”不僅關注增長,還關注貧困、收入分配、環境可持續性等問題,更從信息不對稱出發,指出市場力量不能自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承認政府在促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批評了國際

貨幣基金組織在亞洲金融危機前后倡導私有化、資本賬戶開放等政策。

  “我個人更多認為中國的改革是市場化的,華盛頓共識不錯,但它過于絕對。”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在中俄會議上指出,“我們過去有句話,雖然也有點絕對,但原則是對的——我們市場放開的程度要取決于我們的管理能力。”

  樓繼偉所說的改革思路與時下流行的“北京共識”相映成趣。“北京共識”源自美國高盛公司顧問雷默一篇叫《北京共識》的論文,其意是“在保持獨立的同時實現增長”。“北京共識”一詞自2004年5月面世后就引起了海內外廣泛的討論,成為全球既不認同計劃經濟,又不接受“華盛頓共識”,而是試圖探索“第三條道路”的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的一面旗幟。它一度被主流經濟學家們嗤之以鼻,但今天,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們在理論與事實的巨大反差面前,無論出于什么目的,正在逐漸從右邊向中間靠近。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432,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