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紅包反思 別讓國家財政變成國有企業財政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1日 14:57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評論員 文釗 中石化集團拿到了財政部的100億元補貼,據說,這是為了彌補中石化因成品油和原油價格倒掛而導致的虧損。這筆補貼中的94億多元將由中石化股份及其附屬公司分食。消息一出,中石化股價創上市后新高。投資銀行高盛的報告說,這筆補貼將使中石化稅后盈利增加20%,達到每股0.38元。
中國對成品油價格實行管制,原油價格則和國際接軌。今年原油價格大漲,中石化煉油環節因此而遭受損失。中石化為穩定國內油價犧牲了企業的利益,作為公眾公司,中石化要給股東一個交代,這是中央財政拿錢給中石化的合理解釋。 但這只是硬幣的一面。 一個簡單的解釋是,中石化雖然在煉油環節遭受損失,但是作為一個上下游一體化的公司,中石化是有能力消化其在煉油環節的虧損的。如果可以拿原油和成品油價格管制來說事的話,那么中石化在資源占有上幾乎為零的付出,又應該找誰來要補貼呢?目前中石化開采每噸原油繳納的資源費最高不過30元。約為現行油價的千分之五。而國際上一般的資源稅稅率在百分之十左右。 如果煉油環節的虧損需要補貼的話,這些石油公司在國內開采環節享受了巨額隱性補貼,是否也應該向國家做出補償呢?如果說中石化因為進口了更多原油需要補貼,那么我們是否應該向中石油和中海油征收暴利稅呢?更何況,作為中央國企,雖然三家石油公司的利潤總額已經超過1000億元,但是又有哪家公司向出資人支付過紅利呢?這些公司的利潤不還是由企業自己支配嗎? 不過,簡單地質疑國家財政是否應該支付這筆補貼,或者中石化何以能夠以壟斷之身獲得這筆補貼,并不能夠幫助我們辨識問題的根本所在。透過這個案例,我們應該可以清晰地看到海外上市的中國大國企的雙面人格。 一方面,他們是業績彪炳,被投資者追捧的明星公司。他們能夠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另一方面,在國內,他們是行業內的霸主。他們獨享其他市場化公司無法占有的資源,并且因此而得到高額的回報。 作為上市公司,股東利益最大化無疑是其追求的目標,但是一個并非完全市場化的公司,既然因為資源的獨占性而獲得利益,就不能不同時承擔社會責任,考慮國家利益。問題在于,這些公司往往以股東利益為由,要求國家更多的支付,甚至不惜犧牲國內消費者的利益。同時,這些公司也會以自己承擔國家使命為由,因此要求享受更多的資源獨占性和便利,甚至強調這種資源獨占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這樣的公司不僅僅是國內的石油巨頭們。當初手機單向收費消息傳出之后,移動股價大跌,當時的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親赴香港安撫,證實不會實行單向收費。中國電信上市之前,也曾經不惜提高長途接入費,換取海外投資者的追捧。 實際上,國內價格管制固然可能使這些公司利益受損,但是當初這些公司之所以在海外市場受到追捧,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這些公司在國內市場具有資源的獨占性,以及相當程度的壟斷地位。這也曾成為一些大公司海外上市的賣點。而在國內,它們更愿意以公眾公司的面孔示人,以股東利益至上回避本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或許更應該反省的是,怎么樣治愈這種國有大公司的分裂人格?財政部給與中石化的補償無疑給了海外投資者一個錯誤的信號,而且更加模糊了一家公司和政府的邊界。一個問題是,國家財政是否總是會為這些在海外上市的大公司的損失買單,從而保證投資者的利益呢? 我們應該做兩件事。一方面,資源價格的調整應該更快一些,資源價格要更好地反映資源稀缺和市場供求關系。另一方面,要取消對這些大公司的種種隱性補貼,開放市場,讓更多市場主體進入,讓這些大公司真正成為市場中的公司。否則,國家財政還有可能會變成國有企業財政,真正需要補貼的人反而會被遺忘。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