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低工資模式辨析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31日 08:56 經濟觀察報

  孫立平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最近,幾位學者有關維護“低工資模式”的觀點,再次引爆了對于中國低工資制度的討論。這些學者的觀點大致如下:學界要謹防在關注低收入者狀況的同時,喚起平均主義的訴求。“我們確實要關心低收入者,但是也要考慮到企業的承受能力,如果工資提得太高,投資者把產業都轉移到工資更低的越南去了,這樣的話,我們打工者連工作
的機會都沒有了”;如果整體上工資水平上漲太快,甚至持續超過經濟增長的速度,找工作就會越難,有可能導致整個國家人均收入水平無法提高,或者提高得慢,而且收入差距也會拉大。

  上述觀點,實際上決不僅僅是一些學者的學術主張,而是代表了一種支配中國20多年經濟發展的理論思路和實踐邏輯。但我們首先要關心的還不是這些觀點本身,而是社會對這種觀點的反響以及反響背后的現實背景。

  體制改革的歷史起點是舊體制,因而改革的方向直接取決于對舊體制本身的界定。僅就分配和工資而言,我們當時對舊體制的界定是平均主義、大鍋飯,這是舊體制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導致當時經濟社會發展乏力的原因之一。因此,從1980年代中期城市改革開始,破平均主義、砸鐵飯碗、削減福利,就成為改革的重要內容。在當時,這些改革的主張和做法,基本上是被人們所認同和接受,說明人們在這一點上是有共識的。而這次的情況明顯不同,一些學者維護低工資模式的主張,不僅在學術界遭致普遍的反對,甚至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不滿。為什么這次維護“低工資模式”的主張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反彈呢?顯然與現實的背景有著密切關系。

  這個現實的背景至少有兩點:第一,勞動者工資的增長滯后于經濟增長的幅度越拉越大,普通勞動者對經濟發展成果的分享越來越少,由此帶來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按最近公布的經濟普查數據,調整后的中國人均GDP要比原來的統計數據高20%。這樣,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就會更低,或許只有10%左右。即使加上農民的收入和個體勞動者的收入,這個比重也遠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第二,經濟模式轉換對內需提出的要求。在出口的增長越來越困難,而且所造成的問題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以內需為主導的發展將會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而內需是與工資和購買力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聯系到這兩個背景因素,使得我們可以對爭論中所涉及的一些問題看得更清楚。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時期對低工資主張的不同反應,可以給我們一個基本的啟示,即低工資模式的利弊、低工資模式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在不同的背景下、在中國改革和發展的不同階段上,會很不一樣。因而,我們需要分析在今天具體條件下低工資模式究竟會給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什么。

  首先,在具體的背景因素下,低工資有利于經濟增長的邏輯是不能絕對化的。在去掉具體背景條件的抽象情境中,低工資有利于經濟增長,幾乎是一個無須論證的定論,但在現實中,去掉這個背景因素是不可能的。

  我們可以假定一種通過強迫使勞動者無償勞動即不支付工資的制度。實際上,這種制度在人類歷史上也曾經存在過。這種模式下的經濟增長,至少有兩個其他經濟模式無法比擬的優勢:第一,由于雇主不用向工人支付工資,工資成本幾乎為零,因而雇主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并因此有利于資本形成;第二,由于工資成本幾乎為零,在其他條件一樣的情況下,雇主可以用更低的價格在市場上出售自己的產品。這樣,在與需要支付工人工資的企業進行競爭時,這個企業無疑會具有更強的比較優勢。但我們知道,在現實中,這樣的企業并不會被允許存在。因為,個別企業的

競爭力,甚至大部分企業的競爭力,盡管非常重要,但并不能重要到可以不考慮到其他因素的絕對的地步。這些其他的因素包括,工人的收入與生存,社會的公平,以及社會的沖突程度與社會的穩定等。正因為如此,在一些地方發現的不給工資的“包身工”現象,以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是為社會所不允許的。也同樣因為這一點,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一個社會的工資政策并不會完全以是否有利于經濟增長為惟一標準。

  其次,即使我們回到完全經濟的意義上來討論問題,情況也不是低工資模式主張者所論證的那樣簡單。如果純粹就經濟意義而言,繼續實行低工資模式,會不會有利于經濟的增長?回答這個問題,既需要考慮到特定的背景,也需要將其短期效應與長期效應加以區分。從短期效應來看,無論是從企業的贏利和發展來看,還是從國際競爭力來看,其對經濟增長的正面作用無疑都是肯定的。但這樣的結論只有在較短的時段才能成立。說到底,這是一種“竭澤而漁”的效應。事實上,由于我國在過去20年左右的發展中一直實行低工資模式,抑制了國內需求的有效增長,其對經濟持久發展動力的損害,已經越來越明顯。去年的民工荒就表明,現在已經是處在河水接近被淘干的時候。因此,對于這次爭論需要重申的一個前提是,目前的爭論不是發生在諸如1980年代個別時期工資增長超過經濟增長速度,因而出現超分配的背景下,而是發生在經濟迅速增長而勞動者工資增長過于緩慢的具體背景下。實際上,近些年來低工資模式對

中國經濟的損害,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低工資模式所能帶來的好處,或者使這種好處變得失去意義。

  因此,對于已經形成20多年的低工資制度,必須放在一個更大的視野和更長的時段中來加以審視和評價。

  在這場爭論中還涉及到另一個與此有關的問題,就是低工資模式主張者對于平均主義的擔心,似乎改變低工資模式就是要大幅度提高工資,就會形成平均主義。而且他們認為,現有的工資水平是由市場決定的,因而是合理的。對于前者,無需做太多的討論,只要注意到兩個基本事實就夠了:一是在過去十幾年快速經濟增長的同時,勞動者的報酬如果沒有因物價的因素而下降,那么其實質的增加也微乎其微;二是在普通勞動者集中的制造業,中國的勞動力價格甚至比1990年代才開始快速增長的印度還要低10%。在這樣一種嚴重不合理的狀況下,談平均主義似乎無的放矢。何況,即使是主張改變低工資模式的人,也沒有真的會以為中國工人的工資在短期內能有大幅度增加,而只是使過于不合理的現象稍微有所緩解而已。

  至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的價格隨行就市,是由市場決定的,這顯然是過于簡單地將工資的決定因素歸結為勞動力市場中的供求關系。不可否認,市場中的勞動力供求關系是決定勞動力價格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勞動力不是一種普通商品,任何國家的勞動力價格都不是純粹由市場決定的。勞方與資方的談判和利益博弈能力,政府的干涉,都是影響勞動力價格的重要因素。而在我國,勞資雙方的力量、談判和博弈能力,由于種種原因是高度傾斜的,非市場因素不是緩和而是更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傾斜,這實際上是造成勞動者報酬過低的現實原因。如果將這種情況下的無奈當成是自由交易中的你情我愿,顯然是不公正的,也不是事實。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