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GDP增加2.3萬億不代表一夜暴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31日 08:49 中國經濟周刊 | |||||||||
12月2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普查結果,使2004年GDP驟然間多出了2.3萬億元,GDP數據修正增加量甚至超過一個歐洲國家(如丹麥),或者一個亞洲國家(如印尼)的全年產值。此次GDP修正對中國及全球將會產生什么樣的沖擊?我們又將以何種心態來迎接中國的這次跳躍?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北京報道
報道 日前國家統計局對外宣布修正GDP數據,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2005年12月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公布的經濟普查結果,改寫了中國2004年的GDP總量,達到159878億元,增加了2.3萬億元。這次普查證實2004年我國GDP總量被低估了16.8%。這一核心經濟數據的修正,使得與之有關的一些宏觀經濟指標傳遞出新的信息的同時,也使相關人群受到沖擊,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國內經濟學家。 一天多出2.3萬億元 在北京月壇北小街2號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宏觀室,12月20號上午,袁鋼明像往常一樣準時到單位上班,但和往常不同的是,今天上午他打算什么事情都不做,一直盯著看網上同步直播的國家統計局的新聞發布會。 “沒想到數據一下子出現這么大的改動。我一下子懵了。可喜的是數字是往上調,不是往下調。如果往下調,沖擊就更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我過去做的很多細微的分析都沒有什么意義了,都白做了,因為以前的數據和修改后的數據相比偏差太大。現在數據一改,我們過去對一些問題的判斷完全變樣了。”袁鋼明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袁鋼明這些年一直不厭其煩的和枯燥的數字打交道,分析宏觀經濟形勢并且非常密切地觀察數據的變化,有時候細微到0.1%的變化他都能注意到,現在GDP修正后猛然增加了2.3萬億元,確實對他的“沖擊”不小。 袁鋼明曾于2005年12月13日,到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開會商討這個季度宏觀討論會的主題,當時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告訴他GDP要調整約20個百分點。聞聽此言,袁鋼明一下愣住了,對國內數字密切細微關注的他怎么一點都不知道呢?何況自己還是研究宏觀經濟的? 更讓袁鋼明驚訝的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第一副院長錢穎一早在2005年7月份召開的一個會議上就提出了GDP要大幅度改正的說法。同為研究宏觀經濟的國內學者,李稻葵、錢穎一為什么就能比他早知道此信息? “李稻葵、錢穎一他們兩人都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任職,可能現在還有職務,而且經常參加國際研討會。可以肯定的是,外國的研究機構和我們國家權威的研究部門有溝通,他倆的信息很可能就是從國外的研究機構知道的。”袁鋼明盡管笑著說這件事,但語氣聽起來有點憤然,他對《中國經濟周刊》直言:“我們的數字對我們自己的研究人員隱瞞、保密,而比較隔膜、遠距離地研究中國經濟的國外很多研究機構,卻總是較早知道這些數字。現在這個事情證實國外的研究機構在很多信息上超越國內的研究機構。希望以后信息對國內外研究機構最起碼做到一視同仁。” 統計數據的準與不準 盡管國家統計局一直對外宣稱我們的統計制度始終強調統計數據的真實性、統計工作的誠信度,但經濟學家和業內人士在討論一些問題時,每當遇到不合常理或難以解釋的一些問題時,還是會有不少人會對統計數據表示懷疑。2004年中國的GDP總量到底是多少,國內外很多媒體一直都在關注,此間,國外研究機構對此也做了種種的預測和評論。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及一些國外的投資公司等國外所有的研究機構也對中國公布的數字表示了不相信,甚至揚言,如果中國對數字再不進行真實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就“不客氣”。這次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字,與中國經濟給外界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雖然這個GDP調整證實了他們這種不信任看起來有一定道理,可一直按照數據進行研究的袁鋼明卻認為,中國公布數據的可信度、可靠性還是很強的。 “我一般不太去懷疑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如果一遇到問題就懷疑統計數據,那分析工作就沒法做了。我基本上相信我們的統計數據,至少相信數據的可用性。”袁鋼明說,有時候,他就是靠對數據零點幾的變動做出判斷的。很多精彩的判斷就出在細微的分析上。比如2005年10月份消費品零售額增長比9月份快了0.1個百分點,而11月份又退回去了0.4個百分點,居民消費需求的這種細微變化對于判斷通貨緊縮是否會加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再比如,10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9月份慢了0.1個百分點,表明投資熱有可能出現降溫動向,但11月份又升高了0.2個百分點,表明上個月的變化只是一個波動,還沒有形成趨勢。 袁鋼明認為,如果數據不真實的話,他所做的所有這些細微的分析就都成了無稽之談。幸運的是,他感到多年來自己所做的很多分析還是站得住腳的,尤其是使用數據證實了自己的一些猜想時,就更覺得數據很有道理。 數字多估不代表中國一夜暴富 此次普查后的GDP數字,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變化? 據悉,這次的統計結果和以往的數字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差別,是因為2.3萬億里面,第三產業增加了2.13萬億,占了整個增加量的93%,第一產業基本上是原來的數,第二產業也增加很少。第三產業之所以存在著嚴重的漏統,主要是第三產業本身比較分散,很零碎,統計起來比較困難。再加上這幾年民營經濟、私營個體經濟迅速增長,往往都來不及統計。 作為第一次經濟普查,我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普查結果之外的一些數字也是相當驚人的:這次經濟普查從2004年開始,歷時兩年,共耗資30億元,直接參與經濟普查工作的總人數超過1000萬人。普查范圍包括除農業以外的所有行業,涉及19個大的行業歸類,875個行業小類。全國參加這次普查報表填報的有500多萬個法人單位、700多萬個產業活動單位、近4000萬個體經營戶。普查共收到各地區和有關部門報送的基層普查表3000多萬張(不含個體經營戶),“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數據10.6億筆,以及各省(區、市)報送的綜合表2萬多張。普查數據填報的綜合差錯率僅為4.9‰,控制在1%的預定目標之內。 “雖然數據調整了,但是一些重大的矛盾和問題并沒有根本的解決,比如說第三產業比重盡管上調了8.8%,但是仍然是偏低的;消費率、投資率并沒有太大的變化,特別是投資率過高的問題也沒有根本的改變。其次,中國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也沒有改變。比如說能源消耗仍然過高,2004年鋼材、水泥消耗都是30%,GDP即使調整之后也是占世界GDP4%多一點。所以沒有特別大的變化,沒有必要太驚奇。”國家統計局國家經濟核算司司長許憲春向《中國經濟周刊》談了他對GDP調整后數字變化的看法。 據了解,現在國際、國內有很多人非常關注這次GDP調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通過這次普查,中國的經濟實力在世界排行榜由第七位上升到了第六位,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向經濟強國又邁進了一步?我們究竟該怎樣客觀、真實地來看待這個16.8%GDP的增量? “雖然GDP有了16.8%的增量,但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并沒有改變。不要認為數據發生變化很多問題就都發生變化了。”許憲春如是說。 在修正統計數據后,中國的經濟總量增加了2.3萬億元,比原先估計的多了16.8%。雖然這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基本機構,也不會讓13億中國人在一夜之間變富,但這一變化在世界經濟范圍內是否會帶來一個影響,即世界其他國家會否更加強烈地要求人民幣升值?進一步要求中國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等。 觀點 GDP修正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 主持人:《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 嘉賓 錢穎一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第一副院長 賈康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陳興動 巴黎百富勤中國總經濟師 袁鋼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 經濟所宏觀室主任 李稻葵 清華大學中國 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修正數字是一大進步 主持人:2004年開展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讓我們的GDP統計數據在一夜間增加了2.3萬億元,也證實了國內外一些機構對中國GDP被低估的猜疑。如何評價這次國家統計局對GDP數字的修正? 錢穎一:統計局做的這項工作非常偉大。為我們提供了重新認識中國經濟的信息。其實我們都感覺服務業被低估了,但是一直沒有證據證明。半年多前在找不到證據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找一個跟中國發展水平類似的國家——印度相對比。西方國家對印度的統計水平是相當認可的,所以我們就做了一個很簡單的中國服務業的八個類和印度的比較。拿印度2002年和中國2003年已經有的數據比,在中國,服務業占GDP的34.3%,印度則是50.7%,差16.4個百分點。其中批發、零售、餐飲一項就差了6.7個百分點。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國的軟件不如印度,金融不如印度,但批發零售、餐飲業不可能也不如印度吧?其次,交通運輸倉儲業,我們數字也比印度低2點多個百分點。但我們的公路、交通是公認比印度強的。第三項是房地產。這三部分加起來就比印度低了14個百分點。我在半年多前寫的一個短文也提到中國跟印度發展階段差不太多,印度的統計比較被認可,從比較中可以得出結論:中國的GDP被低估,而且是因為服務業被低估。現在證明這個判斷是對的。 賈康:對于GDP的調整勢必聯系到很多宏觀的判斷,進一步引申到對原來政策的基本定位和要領把握的重新審視。GDP調整之后很多人士反映我們完成“十一五”的目標太容易了,雖然這話有些過,但至少表明可以提前一到兩年完成,這些與對中國發展趨勢判斷有關。跟這個相關的還有一系列指標比如財政赤字占的GDP指標,現在是往下修了,我們原來判斷可能是偏高一點。現在GDP調高了,這種指標表現的風險是降低的。還有一個大家特別關心的公共部門債務余額占GDP的比重這塊又會下來一部分。還有一個宏觀稅負問題,因為中國的宏觀稅負到底是高還是低,要做很多修正,無論怎么修現在肯定是向下修正的。這些對于我們的政策分析和以后政策的把握都是有影響的。因此,我個人覺得,統計局做這項工作非常有價值,因為決策的科學性源頭是必須要有盡可能客觀準確的數據支撐。 陳興動:GDP調整肯定是極其重大的事情,我非常贊賞統計局的工作。我做了十幾年中國經濟學家,滿世界跑,背后時時刻刻替統計局解釋,因為很多人說統計局的數字邏輯上有問題。所以,我認為此時GDP調整本身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低程度的調整,可能還有比較多的低估部分沒有體現出來。但肯定地說這已經比原來大大前進一步了。 新一輪市場泡沫會否加劇 主持人:統計數據是經濟學家分析工作的依據和根基,如果數據出現了很大的偏差,那么過去做的很多細致的結構性分析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現在統計數據進行這樣大的修改,對我們認識和分析中國經濟是否有影響?GDP的大幅修正,在投資、消費和人民幣匯率方面的未來政策上有沒有影響? 袁鋼明:GDP修正不僅對我們認識和分析中國經濟有很大影響,而且對經濟政策也有很大影響。第一個問題,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這兩年一直在爭論。投資率真的達到了那么高,消費率真的降到那么低嗎?這幾年中國經濟運行及市場機制功能發揮情況比前些年好得多,擴大投資的政策力度減弱,消費明顯上升,投資和消費比例應當得到改善,但是數據表現出來的情況反而更加不合理。我們無法解釋,以為是投資和消費的統計分類出了什么問題。現在看來,這幾年快速發展的服務業收入及消費支出漏報,是造成投資和消費比例數據不合理程度加重的重要原因。 第二個問題,數據變化造成的經濟結構變化,對未來有關結構調整方面的經濟政策影響特別大。近兩年宏觀調控和中長期發展政策對能耗問題很重視,最近國務院剛剛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文件,有關部門把節能問題提高到居于所有問題之上的首要位置,都是以能耗過高、能源使用效率下降的數據為據的。政策部門對能源使用情況如何判斷,直接關系到產業政策及經濟政策的制定,對產業發展及經濟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新數據改變了對能耗程度的認識,因而也會影響到政策的力度。 第三個問題,新數據會影響到對收入分配狀況的認識。新數據將使城鎮就業者和收入水平提高,這次普查把城鎮居民收入調高以后,城鄉收入差距將會更大。目前城鄉收入差距已經拉大到1:3.2,新的數據將使這一差距進一步拉大,矛盾會更加尖銳,宏觀政策的壓力更大。區域經濟差距可能會擴大。 錢穎一:這次GDP的調整對經濟的判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十一五”還沒有開始,“十一五”規劃對經濟的判斷和數字,這次普查提出了疑問。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由于我們的經濟受到各種政策的影響,而這些政策又基于對整個經濟的判斷,這些判斷又基于這些數字,所以我認為這一調整會對經濟有重大影響。這里有宏觀的層面,比如說M2(廣義貨幣供應量指標)對GDP的比率調整,會影響貨幣政策。經濟結構方面,現在普遍的判斷是中國的服務業太低,中國的投資太多,中國的儲蓄太多,出口太多,能源消耗太高。“十一五”中只有兩個數字,其中一個就是關于能源消耗的。所以可以看到對經濟的判斷,五年規劃都是基于GDP這個基本數字,一旦這個數字改了所有東西都要改。問題是改多少?假定第三產業加五個百分點、十個百分點、十五個百分點,這些比例將如何變化?這些新的數據統計確實是一個沖擊,我們對我國的經濟結構需要有一個重新的認識。 陳興動:按照現在的數字來看,中國在世界上現在已經是第六大經濟體了,今年統計數據出來以后我們將會往前提兩步,肯定超過法國,要跟英國GDP差不多了。中國的GDP比以前大了從國際意義來講,好處就是增加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壞處有三個:一是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可能會進一步加大。二是關于IPR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三是要對社會盡到的義務等等。 微觀角度講,投資者覺得投資中國的風險下降了,特別是金融行業,比如說NPR不良貸款率,出口占GDP比重依存度下降,貸款對GDP的比重都在下降,這些下降將會重新回頭判斷我們的銀行并不是那么糟。這對國外的投資者來中國投資是有利的。但是很有可能興起一股新的熱錢涌向中國,中國可能面臨新一輪市場泡沫的加劇,比如人民幣如果升值,五年以上的資產泡沫會急劇積累,因為中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好,國家欠債比較多,有可能導致泡沫經濟以后承受不了。 李稻葵:很多人認為,統計數據的調整對于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沒有改變。比如說消費過低,投資過高,固定資產形成比重過高,出口依賴很大,順差很大,這些問題沒有改變。對這個問題我總結為“兩變一不變”。我自己做了一個簡單計算,比如說投資率調整之前是44%,調整以后降到38%,調整以后今年的固定資產占GDP的比重也能到40%的水平,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和東亞的歷史上看都是非常高的。還有M2我計算,調整之后是170%,這個比重也是非常高的。比如貿易順差,今年盡管GDP調整后也能占GDP的4%。出口經過調整之后占29%,這些都是非常高的數字。總的來說宏觀經濟問題沒有改變,變的是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結構改變了,比如地區差距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加劇,再比如說GDP能耗改變了。第二個“變”是國際對中國經濟看法的改變。比如聯合國會費可能更多了,還有一系列國際政治、國際外交的影響可能會接踵而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