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成本成為2005年度關鍵詞 秘密背后的難言之隱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30日 13:23 燕趙都市報

  一年高達數百億元的大學收費,竟沒有幾個人能夠說得清是根據什么標準收的。新華社記者最近采訪了大量教育界人士,試圖探究大學收費的標準,卻發現這是一團亂麻。對此,多年一直潛心研究教育問題的熊丙奇教授說,現階段我國高校教育成本如何計算,至今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也沒有經過任何科學論證。(本報昨日10版)

  依筆者的猜測,成本,應該成為2005年度的“關鍵詞”,因為在這一年,一些壟斷
行業刻意隱藏壟斷對象的成本。其中,最為典型的有房地產業的樓盤房價成本清單、高校教育成本以及供熱、供水等公用事業成本。伴隨社會要求舉行價格聽證的強烈呼聲,成本成“秘密”也蔚然成風。

  面對

房地產商、高校以及公用事業這些“強勢”單位,處于“弱勢”地位的眾多消費者除了呼吁之外,似乎束手無策,無能為力。但是,讓公眾百思不解的是,作為負有社會管理職能的政府部門,面對壟斷部門與社會公眾的博弈,緣何三緘其口,保持“中立”?

  表面上看,隱瞞成本,操作價格,贏取暴利的是那些壟斷部門,其實,諸多壟斷部門對成本秘而不宣的背后,隱藏著政府眾多“難言之隱”。

  首先說高校教育成本。按道理說計算起來并不難,無論是按實際成本,還是按日常的運行成本,解決“計算”這種技術上的問題并不難。對此,復旦大學高教研究所所長熊慶年說,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眾多教育專家一直潛心研究大學教育成本,但大多尚處于“毛估估”核算階段,大學的財務信息和資產運轉信息是絕對保密的,一點兒也不透明,“教育專家們很少能從學校得到相關信息,這直接影響了研究結果的客觀性”。這話本身有漏洞,倘若政府審計部門要審計,大學的財務信息和資產運轉信息無權、也不敢“絕對保密”。但是政府緣何不介入,破解大學收費“秘團”?對此,我們不妨從前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的一番難言之隱中找到答案,他說:“目前維系中國高等教育正常運轉的經費大約需要4000億元,而國家現有的實際投入只有800億元,高校現在向銀行借貸的總金額已經超過了1000億元,差額部分就是各高校靠收學費填充的”。假如按此計算,我國高校為保持正常運轉,硬生生從學生的口袋里榨出了2200億元的“差額”。

  至此,一切自明———政府對高校教育投入嚴重不足,高校惟一的途徑只能是一再“沒有標準”地收費,把本來應該由政府投入的教育經費轉嫁到學生身上。據說,目前高校中流傳著一種說法,很形象地比喻高校這一“無奈”的現象:“現在不是政府在辦中國的高等教育,而是中國的高校在辦中國的高等教育。”說白了,高校倘若如實向公眾公布真實成本,按照國家相關規定政府必須成倍加大高校教育投資,但是,政府能承擔得起嗎?又愿意承擔嗎?所以,對于高校的“亂收費”,心知肚明的有關部門只能“裝糊涂”罷了。

  其次說

房價成本清單。自從7月初福州市物價局向社會公布房價成本清單后,無異像一枚重磅炸彈,在房地產界掀起軒然大波,可謂撬開了
房地產業
“黑幕”的冰山一角。但遺憾的是,很多地方政府并不呼應,房價成本清單公布沒有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在很多省市,房價成本仍是牢固的“秘密”。對此,地方政府也有“難言之隱”,那就是房地產的熱與不熱,關系到地方的諸多利益:從GDP指標、財政收入、相關產業到吸納就業等方方面面。所以,有的地方官員只為“有錢人”服務,只為自己的政績與仕途著想,而不顧及群眾的呼聲和利益公布房價成本清單。

  再者就是城市熱、水、電等價格成本。最近幾年,不斷有新聞揭露出某地的供電、供水、供熱服務喪失社會公益屬性,完全嬗變為贏利性行為。于是,水、電、煤、氣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用品價格一路飆升,價格聽證成為一種走過場的形式。在這些“公益事業不公益”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將這些部門推上市場后,做了甩手掌柜,聽任企業市場化運作,致使有些公益單位的公益性蕩然無存。

  從經濟學上講,“事物”是有價的,交換必須遵循公平、公正、合理等原則;從法律上講,公眾在購買房產、交納學費,或者交納水、電、氣等費用時,應當享有充分的知情權。但是,我們幾乎從每一項成本成為“秘密”的背后,都能看到有些政府部門的“難言之隱”。這正常嗎?

  成本成“秘密”,是對公眾知情權的侵犯,也是對對公眾財產的侵奪,這樣的怪象多了,不但降低公眾的生活水平,而且也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立,對此,政府豈能等閑視之?

  惠銘生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