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高校受益助學貸款最多 為何卻不承擔任何風險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30日 09:39 東方早報

  文 毛飛

  由于未按合同約定歸還來自銀行的國家助學貸款,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區的23名本科畢業生被中國建設銀行北京昌平支行告上了法庭。銀行要求解除雙方借款合同,并要求學生歸還所借款項的本金和利息。(12月29日《京華時報》)

  大學生違約拖欠助學貸款增加了銀行承擔的經營風險。幾年來,各大商業銀行發放了上百億元的助學貸款,收獲的卻是居高不下的不良貸款率。除了求助于司法機關,銀行實在沒有更好的選擇。

  大學生違約欠貸,有些是因為誠信意識淡薄的惡意拖欠,但還有很多完全是囿于還款能力不足的無奈選擇。目前大學生就業遭遇“寒流”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本科生到博士生的起薪點都隨行就市、不斷下調,還出現了“零工資就業”的現象。那些靠

助學貸款才讀完大學的寒門學子剛出校門,就要償還幾萬元的銀行貸款,實在有點力不從心。

  盡管國家教育部門一直在“強推”助學貸款,但想想對簿公堂的銀行和學生,不得不承認現行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存在問題———風險分布不均衡。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收益與風險應當成正比分布。然而,在目前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安排下,風險分布卻是完全倒置的。

  高校是助學貸款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卻幾乎不承擔任何風險。眾所周知,大學收費是一筆糊涂賬。每年全國幾百億元的大學收費,沒幾個人能說清楚其收費標準和成本明細。若是沒有助學貸款,不少寒門學子將與大學無緣,各大高校自然少了不少財源。助學貸款看似落到學生手里,其實大部分最終會進入學校的賬戶。可是,一旦出現欠貸行為,腰包里裝了銀行資金的學校卻不承擔任何實質性的責任,既不用掏錢還債,也不用幫忙追貸,空背一個“擔保”的名頭,卻一星半點的損失都沒有。

  與此同時,銀行卻承擔了最大的風險。銀行是以經營貨幣為主業的企業,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就投資回報率而言,助學貸款小于其他商業貸款,發放助學貸款并非最佳的市場選擇,機會成本很大;助學貸款發放期限高達8~10年,流動性風險較大,而個人征信體系的缺失又讓銀行承擔了巨大的信用風險。無論從資本回報率還是風險防控的角度考慮,發放助學貸款利潤空間小,還容易蝕老本。然而,迫于行政權力的“強推”,銀行只能兵行險著。一旦出現呆賬壞賬,只能用自己的資本金和利潤核銷。

  當然,作為另一大受益者的政府,也沒有承擔足夠的風險。政府應當是助學貸款的最大潛在受益者。助學貸款大大減輕了政府的財政壓力,政府對于銀行資本金的損失卻不予實質性的補償;相對于銀行承擔的資金損失而言,政府現行的“貼息”政策實在是杯水車薪。

  受益最多者理應承擔最大風險。助學貸款制度安排中,應盡快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在政府、學校、學生、銀行四個利益相關者之間合理分配風險;銀行當不了太久的冤大頭,而學校和政府應承擔更大的責任。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55,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