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艷玉:漲價是怎樣成為資源價格改革主旋律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9日 08:58 中國經濟時報 | |||||||||
■牛艷玉 國家發改委26日起在全國范圍內提高天然氣出廠價格,并實行新的天然氣出廠價格形成機制。發改委副主任張平表示,今后資源價格要逐步提高,2006年我國將在石油、電、水、天然氣、煤炭、土地價格等六個方面積極穩妥推進價格改革。對此,分析人士認為,天然氣大幅漲價,拉開了一系列資源價格改革的大幕。(人民網12月28日)
在前不久發改委價格司的一份報告中,重點介紹了今后我國在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水及土地六個方面的價格改革思路。但基調很明顯:我國各種資源是稀缺的,價格長期被低估,資源價格改革就是要使稀缺的資源一方面體現價值,另一方面反映供求。而這種體現和反映,說白了就是漲價,因為過去資源價值被低估,現在要回歸價值,自然要漲,而資源又是稀缺的,供不應求,價格還是要漲。演變到最后,漲價就成了資源價格改革的主旋律。 這實質上就進入了一個誤區,即認為一切資源價格矛盾是緣于價格過低。但豈不知,當前的資源矛盾本質上是一個利益分配問題,而不在于價格的絕對水平上。拿煤電價格來說,形成一個合理的比價,使煤炭部門和電力部門利益均衡應是改革協調的關鍵,若單純認為電力緊張就漲電價,煤炭稀缺就漲煤價,那么煤炭和電力就只會陷入輪番漲價的誤區。因為在這兩個利益關聯的部門中,漲價的一方不會放棄既得利益,而利益相對受損的一方自然會拼命鼓吹漲價。 與國際市場比較,我國資源價格確實是偏低的,但與國內勞動力價格比較,資源價格又明顯偏高。勞動力也是一種資源,若說我國資源價格比國際上低,那么最大的低就是勞動力資源價格過低。勞動力低廉,居民對漲價的承受能力就弱,任何其他資源的價格改革都要受到這個瓶頸制約,因為它影響社會和政治穩定。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講,資源價格改革首先應該對勞動力價格進行改革,沒有勞動力價格的和國民經濟承受能力的提升,其他任何資源的改革只能是小打小鬧、隔靴搔癢。 但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我國勞動力是過剩的,也即是不稀缺的,供過于求,勞動力資源不可能通過自由市場實現價格上漲,這就只能靠政府非市場化的改革來實現,否則我國不可能包容一個勞動力收入低下與其他資源產品價格高漲并存局面的出現。這種非市場化的勞動力價格改革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提高勞動者的談判地位和談判能力,對勞動力權益進行強制性保護等。 資源價格改革的目的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使用,避免私人成本社會化和外部收益內部化。但合理使用并不意味著一定要通過漲價抑制需求和促進供給,在總量上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而是一個結構性調整的概念。筆者承認,給資源進行科學合理定價是個難題,因為其價值難以衡量,其特性不可替代,其市場不具備競爭要素,但很明顯,資源價格改革不能規避勞動力價格,不能以漲價來滿足部門無休止的私欲,不能以漲價來換取其對改革的褒揚和支持。因為這些資源,是全民所有而不是部門所有,這一點應該被所有的改革者牢記在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