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奠基企業社會責任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7日 02:50 每日經濟新聞 | |||||||||
本報編輯部 向企業提供實踐社會責任的舞臺,我們發起“2005感恩上海”活動,呼應之熱情超過了我們的預想。 我們收獲了回應,公眾收獲了企業的感恩。盡管規模不大,但這有力沖擊社會上國內
責任感是現代企業的基本指標之一,我國有多少符合社會責任標準的現代企業?無法統計。因為,企業責任的涵蓋面極廣,除了為股東利益為核心的利潤指標以外,從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來看,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二是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其中包括員工福利、環境、慈善等各個方面,而我國尚無權威標準。 之前,我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曾屢遭詬病,中國企業家缺乏公益心受到社會普遍追問。中國企業家全部缺乏社會責任感嗎?當然不是。應該看到鏡子的兩面,在一些企業因各種原因不愿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另一些企業承擔起了社會公民的責任,一些企業已持續向希望工程捐款數年之久。 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成為制度,得到落實,意味著社會進步與文明水準的提升。以現代企業為目標的中國企業,現在、將來都會直面這一問題。因為社會責任是現代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源自兩個方面:一是外部動力,諸如法律、法規、輿論等都會對企業構成強大的正面激勵,稅收優惠等政策也成為不小的推動力量;二是內生動力,當企業由于承擔社會責任得到公眾的支持,遇到的發展阻力大大小于傳統競爭階段。 可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不是自然生成的,只有在現代社會中,政府、公民和市場之間建立起細致的社會契約和廣泛的社會對話形式,使得企業的定義發生根本變化,在保留傳統企業利潤觀念的同時,企業的社會價值得到進一步張揚,才有可能發生。在企業的社會責任中,體現了一個社會的基本價值,以及人與自然、企業與社會之間和諧共存的道德理念。 上世紀60年代,在社會的倒逼之下,西方企業社會責任感初生;90年代,眾多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同和支持,經歷了30多年的時間;90年代末期,“企業社會責任”才逐步走上制度化的發展軌道。這一艱難的過程使企業與社會公眾同時得益:一個從工業化企業出生之時的難題逐漸拆解,即:企業的負外部性,由制度的他律和企業的自律共同解決。 但責任絕非單向付出,企業的抵制與社會的敵意將使責任化為烏有。 只有和諧感恩,形成良性互動,才能使企業責任得以持續。當企業懷著感恩心回報社會,社會能否以感恩心態對待企業的努力?社會能否理解企業家的艱辛與重負? 本報發起的這場活動,毋寧說是一場實驗,我們愿意提供一張實驗桌,一臺顯微鏡,見微知著,去感覺體悟;提供一個持久平臺,去形成企業與社會之間的良性對話機制。因為———企業責任不僅反映企業品格之高下,也反映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