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城鎮戶口不能吃 無土地農民只能尋找新生存方式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6日 10:14 人民網-華南新聞

  當“農民”與“居民”身份之間幾十年的鴻溝被填平時,這些已轉化為城鎮居民的“農民”中的許多人并沒有多少欣喜

  侯大偉 王艷明 石志勇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在政府力量的主導下,越來越多的農民被
裹進這一社會變遷。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約有4000萬農民在這一過程中轉化為城鎮居民。

  然而,當“農民”與“居民”身份之間幾十年的鴻溝被填平之時,這些已轉化為城鎮居民的“農民”中的許多人并沒有多少欣喜,相反地,卻是在失去土地這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生活保障之后所感到的深深的失落。在現實中,他們的這種失落感又在對城市生活和競爭的憂慮中進一步深化為對未來的彷徨和對現狀的不安。———田沒了、豬圈沒了,城鎮戶口能吃嗎?

  多年前,想花錢買個城鎮戶口;如今,沒花錢成了城里人卻覺得空落落

  3年前,余連英和她的家人都是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游仙村10隊的農民,還要在自家的1畝2分地里耕耘,在豬圈里辛勤勞作。今天,余連英已經是綿陽市游仙經濟試驗區歐家壩小區的居民了,不僅有綿陽市的城鎮戶口,還住著4層高的小洋樓。隨著綿陽市的城市化進程加快,余連英所在的游仙村的幾千畝土地被征用,她和她同村的3000多名鄉鄰也因此被轉化為市民,并被統一安置在一個城市化的小區里。

  歐家壩小區是安置農轉非人員的一個居民點。整個小區規劃整齊,每戶4層小樓,均琉璃瓦做頂、光彩瓷做面。在外人眼中,很難想象這一切竟是剛剛從大片大片的農田“變”來的。余連英一家現在就住著這樣的小樓,她同村的3000多名村民大部分也住著這樣的小樓。

  余連英說,征地以前,他們挺羨慕城里人的,“住著干凈、統一的小區,享受著國家投入的各種城市設施,外面有寬敞的公路、價格便宜的公交車,家里有自來水、天然氣、干凈明亮的衛生間,而以前在農村,修路要一事一議自己出錢,更別說統一的下水道和排污管道了。”

  很多年前,余連英一家甚至想過花錢買一個城鎮戶口,但一想到一個戶口要花幾萬元,心里又舍不得。而如今他們沒花一分錢就成了綿陽市的城鎮人口了,但心里卻又有些空落落的。她說:“雖然現在是城里人了,是市民了,但我們養家糊口的土地沒了、豬圈沒了,以前可以住一個很大的院子,現在只有一塊五六十平方米的宅基地,城里人有社保、醫保、低保、養老保險,而我們每人每個月只有100多元的生活補貼。”

  “農轉非”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遠離了建立在豬圈、耕田上的踏實感

  如果說城市化不能使農轉非人員直接受惠,那么城市化對于他們來說就沒有實質的吸引力,帶來的僅僅是農民變市民的精神上的滿足。相反,和農村戶口一同失去的,是他們的豬圈、耕田以及建立在這些農村特有生活、生產資料基礎上的踏實感。

  劉福秀原來是游仙區游仙村5隊的農民,現在也已轉為城市戶口。據她介紹,在失地拆遷之前,家中共有1.6畝耕地,養了1000多只雞,此外家中還自辦了一個220多平方米的養豬場,里面圈養了200多頭豬,一年收入高達三四萬元。

  劉福秀說,如今耕地沒有了、養豬場沒有了、也沒地方養雞了,干了一輩子的農活,離開了土地,很難在城里找到能保障生活來源的工作。為維持生計,只有靠丈夫出去打零工,每個月賺400多元錢。而我什么事也沒有,只有呆在家里,就像城里的下崗女工。

  在游仙村8隊楊發學家中,他告訴筆者,2002年土地被征用以前,家中有6畝多耕地、一個260多平方米的魚塘。以前僅靠養魚和種一些經濟作物,一年下來家里可以存兩三千元錢。而土地被征用后,房子、魚塘都沒有了,自己又不會什么技術,也只能打些零工補貼家用。

  游仙村原黨支部書記楊發科說,土地征用之前,游仙村共有10個隊,村民3000多人,其中大多數家庭種植經濟作物或從事養殖業,家境都還不錯,一些家庭年收入甚至可達到數千元。但土地被征用以后,種植業、養殖業都干不了了,還要為修房子背上一大筆債。“雖說離綿陽市城區不遠,但我們這些干農活的把式離了土地,很難在城里找到能保障生活來源的工作。”

  沒有了土地,村民只能尋找新的生存方式

  為了能在“城里”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一些農轉非人員甚至鋌而走險,將安全置之度外。例如,甘肅省蘭州市大雁灘村有1600多村民,隨著近10多年來的工業城建設,政府在征用其土地后,給村民們規劃了統一的住宅小區,為每家建了一座兩層小樓。但近年來,為了尋找出路,家家戶戶都開始在樓上增加樓層,有的甚至加到了4層;樓上自住,樓下出租。

  該村村民劉克信說:“在加蓋樓房的過程中已經出現過墻體出現裂縫甚至倒塌的事,但由于沒有了土地,為了多出幾套房子出租,村民們還是不斷地加樓層。”

  大雁灘村村委會主任吳茂說,沒有了土地,村民只能尋找新的生存方式,但由于缺少文化和技術,加上村集體企業近年來紛紛關門,目前出租房屋成了村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雖然這不是長久之計,卻能解燃眉之急。

  (據新華社)

  鏈接

  “鎮保”讓離土征地農民受惠

  李蕾

  “鎮保”的魅力再一次顯現。上海市社會和勞動保障局日前透露,截至目前,今年小城鎮社會保險已惠及50多萬人,提前完成了年初定下的目標,兩年累計突破106萬人。

  率先在全國推出的“鎮保”制度,使“無地、無業、無保障”的離土農民逐步走出困境。富有彈性的“25%+X”模式,既給了離土農民基本保障,又給了自由選擇權。

  “25%”部分由社會統籌;“X”為個人賬戶,由單位和個人選擇參加,歸個人所有,多繳多得,充分體現了彈性原則。如果算筆經濟賬,就會發現“鎮保”切切實實地讓農民得益。

  按照“鎮保”規定,離土農民的養老金與上海市職工月平均工資聯系起來,這有別于“農保”與“城保”各自獨立的狀況,從而為離土農民增加了可觀的收入。按照以前的“農保”,離土農民每人每月只能拿到養老金75元左右,而參加“鎮保”后,2005年每人每月最低可拿到407元,并可逐年“水漲船高”。同時,按照以前的“農保”,離土農民只能享受養老保險一項內容,而“鎮保”則涵蓋了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和工傷保險。此外,與“農保”的“個人交納,集體補貼”政策不同,“鎮保”基本社會保險不需要個人交納,減輕了百姓負擔。

  “鎮保”不僅為離土農民的生活撐起了“保護傘”,也為青壯年農民的非農就業增強了競爭力。因為已進入“鎮保”的失地農民,用人單位可以免繳22%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而只需繳納剩余的3%。更靈活的是,如果用人單位仍然愿意為員工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還可與“鎮保”累計,進一步提高他們的保障待遇。因此,一些企業紛紛實行“鎮保”以調動職工積極性,如浦東新區的一些企業為年齡偏大及特殊工種的職工、對企業貢獻較大的職工參加“鎮保”。

  不僅如此,新區部分萬人千人項目的從業人員也享受到了“鎮保”,受益面超過了7000人,目前新區“鎮保”參保者已經超過了47000人。

  南匯一位得到實惠的征地養老人員說:“原先每月只有350元的生活補助費、25元的門診醫藥費和每年1000元的大病補助費;現在每月有407元的生活費,還加入了農村合作醫療,除此之外,生大病的話,80%的醫藥費還可報銷。”“鎮保”的制度保障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征地養老人員,他們紛紛自愿選擇加入“鎮保”,目前,全市已經有近8萬征地養老人員加入了“鎮保”。

  (據《解放日報》)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4,1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