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再有大風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6日 00:44 中國經濟周刊 | |||||||||
李萌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2005年,環保依然并不保險,我們的生存環境依然不干不凈。許多時候,我們仿佛束手無策。經濟突飛猛進的中國,環保問題難道真的可憐到“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鄙人從來不語怪力亂神,不信,你看看北京。
寒冬臘月天,陡起的一陣大風,著實吹厚了京城百姓的衣裝。“今天風真大”,當這句話變成人們的問候語時,有人突然發現,大風把北京的空氣質量從“良”吹到了“優”。 個人覺得,從前“良”的評語都稍顯過譽。十月份,一陣“臟霧”,讓我們慨嘆北京越發有“倫敦風情”的同時,也讓各大醫院掛呼吸道科的病患隊伍長了幾倍;公路上愈發擁擠的車龍除了使北京變成名符其實的“堵城”,還讓我們呼吸到了高純度的汽車尾氣……凡此種種,使我們日益覺得英雄“氣短”,如鯁在喉,幾乎已經成為“生態難民”,終于——一陣大風! 在我們驚喜于大風帶來的清新舒暢,祈愿“風莫停,留住這好時辰”時,我們更期待另一場大風—一場可以讓所有制造污濁和骯臟的念頭徹底打消,讓一切造成污染的機器永遠停止運轉的大風,那就是人們心中對環境的責任,對造成污染的罪惡感,和對自然的熱愛蔚然成風。 當我們以突飛猛進的速度進行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的時候,我們的生存環境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無須等到下一代,我們這一代人就可能會承受這些災難,”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正言,“如果不迅速轉變生產與生活方式,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將可能出現在中國。” 今年年初,我們的“萬園之園”圓明園因為一層薄膜而引起億人矚目,但問題的焦點似乎并不在鋪防滲膜本身,也不是所謂的學術爭論,而是面對環境生態的破壞,作為主管單位和政府相關部門的態度。幸甚,此事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并且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環保領域的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聽證會。 聽證會意味著群眾對環境生態保護意見的抒發,更加標志著民眾生態環保意識的覺醒,意義絕不僅只圓明園事件本身。就像潘岳所言:“圓明園只是一個開始。” 環境保護的責任顯然不應當僅僅由政府來承擔,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第一單元肩負著更多的使命,當然還有更多的期待。企業社會責任,這并不是新興詞,但今年這個詞開始不再顯得曲高和寡,軟弱無力。12月17日,中國第一個企業社會責任領域規范化的組織機構,由國資委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辦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聯盟”掛牌成立,如該會秘書長席建國對我說的,企業對環境保護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是必須的,責任不僅僅體現在誠信和經營中的共同利益,更體現在保證環境和自然與經濟效益的和諧共生。 去年成立的“中國第一個環保的企業家NGO”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至今已一歲半了,但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卻令當初躊躇滿胸的秘書長楊平對我倒苦水:稅收成為卡住協會資金注入的一道坎。公益捐助的稅改問題雖被再三呼吁,但由于對實際操作中企業偷漏稅問題的考慮,始終無法付諸實施。如何改變公眾面前的形象,也許才是中國企業在擔負起社會責任前最大的難題。 在我們這個發展中國家,個人為更好的前景打拼,企業為更多的盈利打拼 ,我們的政府為更高的GDP打拼,大家已經從一個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但這些都不能成為我們肆意破壞自然的理由,正如美國作家比爾·布萊恩在他的《萬物簡史》里說的,“人類要確保自己一路走好,并且永無盡頭,只靠好運氣是不夠的。”經過了那么多的災難,今年我們已經隱約聽到了自然的怒吼,感受了它復仇的力量。 誰也不能置若罔聞,在今年,我們看到了國家對綠色GDP的關注和重視,試點工作迅速鋪開,數據統計已經步入正軌,根據計劃,我們明年年初就可以看到第一份綠色GDP的統計數據。“綠色GDP意味著觀念的深刻轉變,意味著全新的發展觀與政績觀”,正如潘岳副部長說的,綠色GDP必將帶來一次“革命”,從而撼動整個國家。 我們已經做了很多,但我們需要做的更多,因為這是每個人和他們的子孫都要面對的共同問題。“當下一次上帝降下憤怒的洪水,誰又能期望自己能成為唯一的諾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