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國資改革路線圖:改革還是改良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5日 10:49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汪生科 上海報道

  股份制漸行漸遠

  12月20日——洋山港開港后沒幾天,上海市市長韓正的貴賓室里,又閃現了淡馬錫的身影。在中國資本市場,淡馬錫迅速成為最敏銳的獵手。

  從英國、法國,到匈牙利東歐,再到俄羅斯,經過反復比選,中國國資改革還是走上淡馬錫道路——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會改造。

  自從2003年國資委成立以來,可以梳理出國資委幾個重要的制度性的創新:央企高管全球選秀、央企負責人業績考核等等。央企有了董事會之后,按照國資委賦予董事會的職責,以上權力都歸董事會,央企的改制重組也由董事會實施。

  因此,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建設,是國資委成立以后重大的方向性事件。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

中央電視臺《對話》節目中說過一句話:“在我心里,國有企業的寶就押在上面。”

  但是,當初參與十六大設計國資改革路徑的專家仍然小心地提及,現在的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改造跟產權多元化改革是兩個不同的路徑選擇——十六大原初的國資改革路徑是:“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國資委行權兩年多來,已經棋至中局,思路已然明晰——國企改革在股權多元化面前拐了一個彎,重新回到了原點,尋求在國企內部做制度再設計。

  國企改革路上的“岔口”

  為什么國企改革偏離了原定的設計路徑?

  “我國的國有企業這套體制,它自己會遵循一套自己的邏輯往前運行,改革者有時候無能為力。”國資委研究中心一位高層對本報記者說。

  盡管如此,拋開我國國有企業長期的勢力,我們還是能清晰地厘清國企改革路徑上的一些“岔口”。

  當國務院國資委組建新機構甫定的時候,上海已經開始了在電氣集團率先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工作。

  上海此舉有強烈的示范意義。在隨后的中央企業工作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黃菊對中央企業提出,“要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步伐,通過重組上市、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但是隨后的“郎顧之爭”,使國資委把2004年下半年的精力都放在了國資流失上,中央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工作沒有破題。一些地方上的改革也停下來觀望。

  2005年,中央重提“國企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國資委的天平也偏向了改革。李榮融在當年年初的央企工作會議上誓師:通過中央和地方股權互換等形式,實現股權多元化改革。并醞釀華源集團跟上海國資委的交叉換股。

  但

股權分置改革將國資委的改革進程再次打斷。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國資委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股權分置改革上。在國資委看來,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對價補償找不到“紅線”標準,因此國資委采取的是個案審批的形式。

  國資委成立兩年多,一年受惑于“郎顧之爭”,一年忙于股權分置,目標都是指向一個:防止國資流失。

  專家們指出,中央企業之所以改革步子邁得慢,主要在于國企改革蘊含的風險和難度。

  一個顯見的例子是,在國資戰略性布局調整上,一直是個不確定的概念。

  在操作層面,難度和風險又首先體現在中央企業里富余人員的處理上。改革和穩定的平衡問題需要高超的操作技巧。

  一般認為,央企改革步子慢,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國資經營預算沒有完成,國資委難以支付國資改革成本所致。

  但現在看來,中央企業的改革也不僅僅是改革成本的事情。“即使明年國資經營預算做成了,這種局面也很難有大的突破。”一位國資改革專家分析。畢竟國資委手里有了錢,也不可能無限度地支付改革成本。

  國企多元化改革,接盤者是誰,是另一個操作上的難題。

  中央企業體量大,賣給民營企業,低于50%的股份,民企沒有興趣;高過50%,民企又買不起。都賣給國外,又涉及到國家的產業開放度問題。

  “去年是對國內民營企業不信任(德隆事件等),今年又對境外資本不信任(國有銀行賤賣論),對管理層也不信任。”國研中心的一位專家說。

  國資委另外一位國資專家卻不這樣認為,“現在大家思路不要停留在以前的水平,國資是能夠搞好的,只要有一套好的體制。”

  陣營似乎出現了分化。

  國資委行政化傾向?

  從目前國資委的國資改革思路來看,國資委舍棄產權改革,重新寄希望于國資管理的體制改革,通過建立規范的董事會來提高國企的效率。

  但從董事會試點來看,自寶鋼以降,外部董事人選越來越匱乏。如何找到合格的外部董事,成為當前國資委董事會新政最大的挑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在跟本報記者談及此事時說:“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改革,可以推進,不能押寶。”

  張感嘆道,歷數國企改革進程,改革者在上面押了多少“寶”:從國務院稽查特派員制度,到監事會制度,再到獨立董事制度,事后證明,這些押的寶一一落空,原因都只有一個:他們都是在國企體系內做文章。

  “國企改革的思路還是想用‘管好’來代替‘改好’”張文魁說。他斷言:“如果不進行國有資本布局調整,不進行多元化改造,國資是管不好的。”

  國資改革派還在擔心國資委的行政化傾向。

  國資委成立之初,受“非政府系列的特設機構”定位的鼓舞,在國資委系統里,也曾掀起一股學習之風,力圖淡化國資委的行政色彩。包括上海市在內的一些地方國資委,曾經一度有過選聘民營企業家擔任國資委副主任的設想。

  但是,改革氛圍并沒有延續多久。

  改革的設計者們之所以給國資委定位成特設機構,是為了體現它的出資人地位。國資委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包括央企選聘高管、央企負責人績效考核、央企財務考核和董事會建設,都是落實出資人權力的戰略舉措。

  但是按照國資委現在的探索思路,在國資委下面,構建若干個國有資產經營公司。而國有資產經營公司行使出資者職能的話,國資委怎么來設計自己的角色?

  “我們擔心國資委把自己變成安監局。”一位改革派的國資改革專家說。

  在改革之前用立法的方式制定改革規范,是現階段推動改革普遍的新思路。但國資改革路線一旦訴諸法律后,是國資改革促進法還是國資改革抑制法,此中利害顯然不言自明——本報曾有報道,12月5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國資立法起草小組在昆明會議達成一致的共識是:“制定國資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國有資本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決不是為了國有資本的退出或出售”。

  目前的輿論環境似乎支持了“昆明共識”——一位改革派國資專家不無自嘲地說,只有輿論不關心,國資改革才會推進。

  “今年‘郎顧之爭’平息了很多,北京市國資改革力度才有這么大。”這位人士舉例說。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