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與新亞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5日 09:0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鄭永年專訪 本報記者 祝乃娟 廣州報道 新亞洲的端倪
《21世紀》:您怎么評價新亞洲的發展? 鄭永年:對亞洲國家來說,中國的經濟崛起已經成為一個事實。大多數亞洲國家接受這個事實,調整自己的政策,和中國一起開始建設一個新亞洲。但也有少數國家不愿面對和接受這樣一個現實,不想和亞洲國家共舞。不難發現,一個新亞洲正在形成,但新亞洲的成長過程會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作為一個地區大國,中國在這個過程中負有非一般的責任。 剛剛結束的東亞峰會已經顯露了新亞洲的端倪。盡管這次峰會因為復雜的因素并沒有盡人意,但會議召開的本身就已經是意義非凡了。 近十多年來,在全球化的推動下,經濟區域化已經是個大趨勢。但是與北美、歐洲比較,東亞地區的組織性是最弱的。在這個地區,盡管有各種各樣的區域性組織,但仍然沒有一個健全的涵蓋整個東亞的區域組織。在北美模式中,美國勢力最強,加拿大、墨西哥都處于弱勢,形成的是一種等級制組織(hierarchy)。在歐洲模式中,由于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英、法、德等大國勢力均等,政治制度上沒有很大的差異,經濟發展水平也相當,因此形成了一種以平等(horizontal)為特點的組織。但在東亞地區,中、日都是強國,東盟也不弱。這本身不是問題,但因為歷史、文化、宗教、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方面的差異,東亞很難形成平等的區域組織。在中日和韓日之間因為歷史問題很難建立其足夠的信任。在沒有建立互信之前,一旦涉及到區域組織問題,就要涉及到“誰來當領導”的問題。這使得組織化非常困難。 《21世紀》:那么這種組織程度較低,有沒有影響其經濟交往的程度? 鄭永年:我認為,東亞地區的組織程度低并不表明這個地區各國間的實際交往程度也低。事實上東亞地區各國間的經濟交往并不比其他地區低多少。無論是中日韓之間,還是東北亞和東南亞之間,經濟上的互相依賴性已經到了相當高的程度。經濟基礎已經存在,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把這種實際上的交往和互動組織化,這也就是東亞峰會的主題。 多年來,因為東亞沒有一個組織平臺,所以就來借助東盟這個已經建立已久的平臺,這就是“10+3”的由來。這次東亞峰會能夠召開表明本區域主要國家已經認識到要建立一個全方位的東亞合作組織的重要性。因為中日矛盾和韓日矛盾,中日韓三國家領導人之間的會晤沒有實現,這是個遺憾。但是這三個國家之間的經濟整合程度已經非常深,一旦日本調整心態,就不會有很大的阻力爭取經濟方面的更大整合。 美日的制約 《21世紀》:新亞洲的基礎是什么?該以何種方式發展? 鄭永年:亞洲經濟的互相整合提供了新亞洲的基礎,新亞洲的進程如何就要取決于本區域主要幾個大國的政治互信。如果亞洲不能走北美等級模式,那么就要像歐洲那樣如何通過建立國家間的政治信任來謀求一個新亞洲。實際上,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企圖建立的“大東亞共榮圈”的失敗已經表明,北美式的等級體系在亞洲行不通。 《21世紀》:那么如何培養大國間的信任? 鄭永年:在本區域,中日美三大國之間的互動最為重要。盡管日本的經濟與亞洲國家高度相互依賴,但日本的亞洲認同則微弱不堪。現在,日本不愿意看到也不想看到中國的崛起。但從長遠來看,日本別無選擇,要不就是自覺地和亞洲融合,要不就孤立于亞洲之外。目前中日矛盾的關鍵在于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和歷史教科書問題。這并不是日本方面所說的打“外交牌”的問題,而是一個道德問題,是對與錯的問題。在如今的政治環境下,日本政府應該對歷史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一個國家沒有道德感,就很難建立國家間的互信。 盡管中日政治關系緊張,但兩國的經濟合作越來越緊密,經濟在不斷整合,這是個基礎。只要日本能夠調整其亞洲政策,政治上的緊張關系也不是不可以超越的。 《21世紀》:那美國因素呢? 鄭永年: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從戰略上看,美國在亞洲的巨大利益是無容置疑的。但美國對亞洲的整合似乎憂心忡忡。除了和少數幾個亞洲國家,美國的步伐和亞洲國家很不合拍。9·11事件發生后,美國的國際戰略發生了巨大的轉型。從克林頓政府時期的側重于經濟外交的戰略轉向了布什政府的軍事主義的反恐政策。在反恐問題上,東亞國家尤其是中國、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和美國有共同的利益。恐怖主義畢竟是全人類的敵人。但如何反恐?東亞國家和美國有不同的做法。美國強調軍事打擊,在推翻其所認為的恐怖主義政權以后,建立美國式的民主政治。很多亞洲國家對這種方法并不認同。美國反恐的實際經驗也表明這種方法的局限性。東亞國家尤其是中國強調通過經濟發展、消除貧困,從根源上消除恐怖主義。東亞和美國對付恐怖主義的重點不同,美國推行的是軍事主義,東亞國家推行的是經濟主義。這就使得美國的亞洲政策和亞洲國家本身的發展戰略有很大的脫節。 1990年代以來,美國一直盛行不同版本的中國威脅論,什么軍事威脅、文化威脅、經濟威脅、科技威脅等等。布什開始時說中國是“競爭者”而不是“戰略伙伴”,甚至有時稱潛在的“敵人”。但最近主流意見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前不久副國務卿佐立克提出了“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的概念。很多政治人物實際上現在不得不接受中國經濟崛起這個事實,所以開始提倡“中國責任論”,希望中國成為一個負責的大國,強調合作。 美國是個多元社會,這樣那樣的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一直會持續。問題要看兩國政府如何理性地來處理兩國間的關系。只要兩國的共同利益越來越大,雙邊關系會處在可控制范圍內。現在人們看到兩國間的摩擦很多,這主要是因為兩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的交往。美國和中國的關系可以說是互相依賴。只要兩國間的合作多于摩擦,中國威脅論應該不會主導美國的對華政策。中美關系的這種狀況可以直接地反映到新亞洲的建設上。 中國的角色 《21世紀》:在新亞洲的建設中,中國的角色究竟是怎樣的呢? 鄭永年:新亞洲的建設,中國是關鍵。實際上,今天亞洲社會出現整合的呼聲和中國的經濟崛起直接相關。沒有中國的經濟崛起及其外部影響力,就不會有整合的新動力。亞洲經濟增長的動力在1960年代、1970年代來自日本,在1980年代來自亞洲“四小龍”,現在主要來自中國。中國的經濟崛起加上全球化,亞洲就有了經濟進一步整合的客觀需求。 亞洲國家間經濟互動走到現在這一步,中國扮演了一個主導性角色。無論是“10+1”還是“10+3”,中國都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東盟國家對中國的態度既與中國的經濟崛起這一客觀事實相關,更與中國在冷戰后理性地調整東盟政策有關。 《21世紀》:那么東亞國家是怎樣看待這個中國角色的? 鄭永年:和美國對中國的態度一樣,東亞國家對中國的看法也有過一個改變過程。1990年代初,東盟國家也出現過中國威脅論,因為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在南沙群島等問題上有些歷史性矛盾。但很顯然,中國非常理性地處理了南中國海問題。這個一直被西方世界視為戰略“熱點”的問題始終沒有熱起來,看來將來也很難熱起來,因為中國已經開始和菲律賓和越南進行共同開發的合作。 南中國海問題之后,東盟又有中國經濟威脅論的說法,擔心中國會吸走本來應當流向東盟的外資,擔心中國產品對東盟構成競爭等等。轉折點在于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當時中國保持人民幣不貶值,有效地幫助了東亞國家,中國的責任開始體現出來。另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中國提倡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和東盟的多邊主義、經濟外交和睦鄰政策營造了一個雙贏的構架。隨著中國從資本短缺國家向資本剩余國家轉變,中國資本開始流向東盟地區,東盟對中國的態度有快速的轉變。東盟意識到抵制中國的經濟崛起會是無效的,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工業結構、加強競爭力。 所以,東盟國家把中國的崛起看成是一個機會,而非威脅。積極參與中國的經濟崛起,在參與這個進程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產業,這是東盟的一個共識。 《21世紀》:您認為,新亞洲發展具有哪些明顯趨勢? 鄭永年: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和東盟關系的這種現狀是這次東亞峰會的基礎。在促成這次東亞峰會過程中中國的努力以及峰會上中國的政策意向,人們似乎已經看到新亞洲的兩大趨向:第一,中國隨著經濟的崛起勢必要扮演一個更為重要和積極的責任角色。東亞峰會等現存的區域組織既是中國和平崛起的舞臺,也是中國擔當區域大國責任的舞臺。中國是東亞峰會的主要倡導者。東亞峰會與10+3機制分不開。這次東盟峰會在10+3的基礎上又向前走了很大的一步。但是,大家注意到,盡管中國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中國并不謀求東亞峰會中的領導作用。相反,從一開始中國一直在支持東盟在東亞地區扮演主導角色。此次峰會上,溫家寶總理的講話也再次強調中國絕不會在本地區謀求支配性地位。這表明中國和平崛起的決心和方法。中國一再強調東盟在東亞區域主義中的主導角色,這樣的做法在國際關系中是很少見的。中國這樣做,無疑在追求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的責任。 第二,中國強調東亞峰會或者其他地區組織的開放性。溫家寶總理這次特別強調了這一點。任何區域組織都有其“邊界”,如果沒有邊界就成為了國際組織。但如何處理區域組織和國際組織,或者各種區域組織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國際政治中的一個難題。峰會前,美國一直擔心東亞峰會不會成為中國主導的封閉性的地區組織,而和美國對抗。美國當然以自己的經驗來看待中國。中國方面一直強調區域組織的開放性。這次東亞峰會還包括了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表明峰會已經具有足夠的開放性。中國也強調東亞組織和其他區域組織如北美和歐盟之間的交往。 《21世紀》:這個“地區組織的開放性”本質是什么?亞洲的整合會不會使亞洲走向封閉? 鄭永年:中國的這種做法已經大大有別于傳統大國崛起時的做法。在美國,很多人擔心中國會在東亞推行中國版本的“新門羅主義”,把美國影響力趕出這個地區。很顯然,美國當時在崛起之時,就是這樣針對英國的。但很顯然,中國并沒有這樣做。中國并沒有在任何意義上要減少美國在東亞的影響力。中國希望的只是共同負責維持地區的安全,和美國共享國際區域空間。亞洲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亞洲,甚至也不是亞洲人的亞洲,而是全世界的亞洲。 這就是中國一直所強調的“地區組織的開放性”概念的本質。這不僅僅表明中國并不在謀求利用任何東亞組織來對付其他區域組織,更重要的是一種全球化情況下的區域組織新思維。亞洲的更整合、更協調,不是為了使亞洲成為一個封閉的區域,而是為了本區域的更開放。這種思維方式一旦成為亞洲國家的政策話語,必然會有效地推動一個全新亞洲秩序的到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