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WTO四周年反省:中國零售業錯過的何止是時間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2日 18:55 《董事會》

  零售業的意義絕不僅僅意味著為消費者提供便捷、實惠的購買渠道,其終端控制屬性,不僅直接影響上游制造商的經營行為和結果,而且作為服務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對國民就業以至收入分配也具有重要而持久的影響力,這些都使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所謂市場競爭的效率問題

  文/陳銳

  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國人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需憑票購買的時代,商店的售貨員就自然成了令人羨慕的職業。那時候,在政府部門的序列中,商業管理部門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可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零售業卻成了中國市場化經濟改革的最前沿。也許從政府當時的視角看,這一行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力是最弱的,因此即使改革失敗也不會動搖整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可以這么說,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與其他服務行業相比,國內零售業領域的競爭是最為充分的。也正由于此,在中國加入WTO三年之后,其成為最早向外資全面開放的服務業領域就顯得是那么的理所當然。

  可是,伴隨市場化改革而出現的供給過剩,已經成為當前

中國經濟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制造業面臨的最大壓力莫過于如何將產品更有效地推向消費者。由此,零售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愈加凸顯出來。而且,外資零售巨頭對進入中國所表現出的那種迫不及待,也讓國人更加意識到,我們對零售業的過往認識也許是非常錯誤的。零售業的意義絕不僅僅意味著為消費者提供便捷、實惠的購買渠道。零售業的終端控制屬性,不僅直接影響制造商的經營行為和結果,而且作為服務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對國民就業以至收入分配也具有重要而持久的影響力。

  今年12月11日,是中國遵循WTO的相關協定全面開放零售業的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時期,反省中國零售業開放與規制過程中的得與失,或許能從中尋找出一條更適合中國國情,眼光更為長遠明晰的中國零售業發展之路。

  錯過的何止是時間

  政府非常熱衷于扶持所謂的“零售業國家隊”,但對零售業的限制性相關法律卻進展遲緩,結果的事與愿違,可能使我們錯過的就不僅僅是時間了

  法國媒體曾有過這樣的報道:“誰控制零售業,誰就控制經濟,誰就擁有法國。”此話聽起來似乎有點言過其實,但在很多國家,零售業的極端重要性確已成為一種共識。因此,盡管許多國家都開放了零售業,但仍然通過法律的形式對大規模零售業態在本國的擴張和壟斷行為予以限制。比如在日本,政府為了保護日漸失去競爭力的小型零售業,早在1937年就制定了百貨店法。而1974年實施的大店法,則更是對大型零售商的店鋪總面積、營業結束時間、休息日天數等都做出了明確限定。這些法律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對大型零售商經濟活動的管制,來保護中小型零售商免受大零售商的沖擊。在韓國,類似的對大型零售商業的限制性法律也同樣存在,法律規定大型零售商必須在周末關門或者減少營業時間,以利于中小店鋪的發展。

  可是,以大賣場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大型零售商業,在中國城市突飛猛進的時候,與此相關的限制性法律卻遲遲未見出臺。也正是由于法律上的缺失,大賣場業態在中國的發展已經到了近乎失控的邊緣。比如在南京,過去的三四年間,南京城區內的大賣場可謂遍地開花。據南京市商貿局的一位人士評論說,2001年入世前,內外資的大賣場也就五六家,而到現在,南京的大賣場數量幾乎翻了三四倍,比過去十年的發展還要快。

  其實,類似的情形又何止出現在南京一地。早在2003年,在上海市的一些居民密集區,大賣場就已經開始扎堆。楊浦、虹口區交界的不到1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已經矗立了七八家大賣場;普陀區的金沙江路上,就有“好又多”、“農工商”等大賣場五六家。當時,上海市政府的有關部門為了避免過度競爭,曾有過要適當控制大賣場數量的想法,并出臺了《商業零售業態規范》,規定凡在上海開辦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必須進行聽證。但此項措施并未能有效阻止大賣場的急速擴張勢頭。當時的計劃是在2003年將大賣場控制在30家左右,但當年的實際數字就已突破60家。

  以大賣場為主要業態的外資零售巨頭,在中國的擴張表現更是氣勢洶洶。今年年初,全球最大的零售商美國的沃爾瑪公司就宣布,在未來3年內,每年將在中國新增10家以上的店鋪。全球第二大零售商法國的家樂福公司也宣稱,2005年將在全國范圍內新增10-15家綜合超市。家樂福中國公司總裁甚至表示,這種擴張速度在家樂福的公司發展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就表示:“在最近一兩年中,大賣場已經成為外資企業在中國開業的主要業態,而其他的業態則漸漸減少。”大賣場席卷中國主要城市已經成為眼前不爭的事實。

  大賣場業態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地快速擴張,其實是在與中國政府“賽跑”。因為零售巨頭們的內心非常清楚地知道,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出臺對大型零售商業的限制性法律是遲早的事,因此只有先落得個既成事實才有進一步生存發展的空間。可是,中國政府在相關立法方面卻表現得出奇的遲緩,從而給了這些零售巨頭以充足的擴張時間。早在去年2月薄熙來上任商務部長伊始,就明確表示要高度重視被稱為中國商業第一法的《商業大店法》;在去年的兩會期間,由100位人大代表簽名附議的《商業大店法》議案,也曾引起國內流通業以及全國人大的關注。但直到今年的8月3日,主要負責此項立法的商務部,才派遣條約法律司的官員組團赴日本考察其對大型零售店和特許經營管理的有關法律。這一行動是在中國零售業全面開放9個月、在中國正式加入WTO的45個月之后,這其中工作進程的遲緩的確頗令人費解。時至今日,《商業大店法》的出臺仍然是懸而未決。

  從表面上看,我們的商務部好像并不急于對大型零售商業確立公平的競爭規則,但卻對扶持所謂的“中國零售業的國家隊”表現得尤其熱衷和反應迅速。去年2月20日,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其主持召開的“流通企業改革與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為應對中國零售業即將全面開放的新形勢,政府決定通過5—8年的時間培養出幾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超級零售航母”。次月的16日,商務部在“全國流通改革發展工作會議”上就明確提出,成立15家“本土零售企業國家隊”,在政策上予以扶持。會議結束的第二天,北京市商務局就與北京市發改委聯合制定了《關于促進連鎖經營發展實施意見》;7月底,商務部正式確定并公布了政府擬重點培育的20家大型流通企業集團名單。至此,“中國零售業的國家隊”正式亮相,此項工作的進展真可謂神速。

  且不說這種依賴于政府政策扶持的企業發展模式,是否有違WTO的公平競爭的基本精神,單就政府行為的經濟目的而言,就顯得非常荒唐可笑。經歷了二十幾年的市場化改革,政府卻仍然沿用陳舊的行政手段來扶持所謂的“國家隊”,并希望借此能培養出能與外國巨頭抗衡的國內企業。試問,在政府的悉心呵護下真的能培養出具有自生能力、實力強大的企業嗎?這二十幾年的失敗教訓難道還少嗎?此類政策除了導致企業的過度擴張,最后成為不堪一擊的所謂“巨人”外,對國民經濟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政府能夠意識到零售業事關國家經濟安全無疑是一件大好事,但如果指望通過政策扶持來抵御外資零售企業的“入侵”,就未免顯得保守、可笑和對市場經濟蹩腳的駕馭能力了。結果的事與愿違,可能使我們錯過的就不僅僅是時間了。

  龍永圖的“狼”信仰

  效率是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精英最為熱衷的詞匯,但效率絕不應成為我們的信仰,為了更多的社會目標,適當地犧牲效率當是我們必須的選擇

  改革開放之初,當深圳的蛇口打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時,在國內還引起了諸多爭議。可如今,效率的概念卻越來越被接受了,甚至在某些經濟精英的頭腦中,它已經成為了一種信仰——只要競爭就一定會實現帕雷托效率,有了效率即有了一切。于是,在近十幾年的改革中,效率被不容置疑地擺在了經濟改革設計的中心位置,“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指導思想一直左右著改革的中樞。這一點在中國加入WTO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人物身上表現得異常明顯。

  2004年12月10日,在廣州召開的中國

商業地產博覽會上,曾為WTO首席談判代表的龍永圖就表示:沃爾瑪是我們自己請進來的,目的就是引進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中國商業的發展。“狼其實早就來了,而且是我們自己請進來的。‘引狼入室’,就是引進競爭,我們早就有準備了。多年的實踐證明,最好的保護就是開放,就是加強競爭。”龍永圖認為,中國的零售企業大部分都是小企業或小個體戶,小農意識強,怕競爭,較封閉。外資進來“沒什么了不起的”,中國有13億人口,多來幾個沃爾瑪、家樂福并不可怕。顯然,在龍永圖的腦子里,“狼”以及狼所代表的競爭,已經成為一種壓倒一切的信仰。

  此種競爭產生效率的經濟邏輯,在中國經濟精英的意識中,龍先生的看法頗具代表性。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只要保證競爭的充分性,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而至于保證競爭有效的約束性條件,以及對效率概念的內涵應該如何理解卻不做深究。筆者并不是在此特別強調中國的國情,但是對于中國來說,就業和收入分配無論何時都應是放在首位考慮的問題,有時甚至于要不惜犧牲一些效率。忽視了這兩個問題,迷信市場競爭的經濟精英們所謂的效率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競爭并非全能,效率更不是毋庸置疑的信仰,這一點在中國零售業的發展問題上更需著重考慮。

  眾所周知,中國擁有著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勞動后備軍,農村問題的解決也需依賴于大量剩余勞動力轉移出農村。因此,失業問題在中國的未來會越來越突出。面對日益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將非常有限。從可預見的趨勢來看,單純依靠制造業的發展根本無法吸納如此大量的就業人口。而且,隨著制造產業的結構升級,資本有機構成將不可避免的提高,單位資本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將日趨減少。在如此形勢下,大力發展服務業已經成為中國的當務之急,而零售業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服務業中都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是,遍地開花的大賣場零售業態,絕不是擴大服務業就業的一條好途徑。

  從大賣場零售業態在歐美國家的發展來看,由于這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很高,因此其通過采用大量先進的電子管理技術,來減少對勞動力的雇傭。因此即使在美國本土,也有很多地方政府對沃爾瑪的擴張進行限制,因為據有關研究顯示,沃爾瑪每提供1個工作崗位,當地的實際就業反而要減少1.5個。更為重要的是,大賣場零售業態的發展不僅無助于擴大就業,而且對社會收入分配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因為中小零售業主的存在,不僅解決了大量的就業,而且對調節不同人群的收入分配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型零售巨頭憑借資本優勢,通過大賣場的密集開店,無情擠壓中小便利店和夫妻店的生存空間,從而導致龍永圖先生所謂的“具有小農意識的個體零售商業”紛紛倒閉。實力差距如此懸殊的競爭,不僅使中小業主成為失業群體中的一員,導致收入大為減少,而且使大量的零售利潤進一步向大資本所有者集中。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曾做過這樣的判斷:在未來3至5年中,中國零售業60%的零售市場將由3至5家世界級零售巨頭控制;中國零售業30%的零售市場將由國家級零售巨頭控制;中國零售業10%的零售市場則掌握在區域性零售巨頭手中。果真如此的話,那對中國經濟無疑將是一場災難。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消費者最終獲得了實惠。無從得知,這種競爭效率觀念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主導了國人的思維。姑且不論零售巨頭憑借終端壟斷對上游制造商的擠壓所導致的制造業困境,單就對中小零售商的沖擊,將直接影響中國的就業和收入分配。如果只是盲目地迷信競爭必然帶來高效率,那么將無可避免地導致其他社會目標的迷失。

  當日本在1937年實施對大型零售業的限制性法律的時候,政府所考慮的可能就不僅僅是競爭效率問題。政府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保護日漸失去競爭力的小型零售業,為此不惜犧牲一定的效率。1974年實施的大店法則更是凸顯了日本政府的這一初衷——保護中小型零售商,對大型零售商的經濟活動加以管制。雖然在2000年,日本政府廢除實施了二十多年的大店法,但隨后實施的相關法律依然對大型零售商進行適當的管制。

  有必要記住,日本對大型零售業管制的放松,是在國家已經步入了后工業化時代,產業結構已經相當完善。可是眼前的中國,才剛剛進入工業化中期,就對大型零售商業開放得如此徹底,這樣的所謂充分競爭是否真的會提高社會效率值得懷疑。龍先生的論點的確需要我們更為審慎地斟酌,而這正是我們在加入WTO四周年之際反省中國零售業的真正目的。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32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