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在吃中國 公務接待每年吃掉一個三峽工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0日 09:07 中國經濟時報 | |||||||||
■舒圣祥 2005年1月4日湖南資興市委下發文件,正式實施《資興市公務接待制度改革辦法(試行)》。1月份,全市公務接待費僅為34萬元,比去年同期減少了84萬元。據市委副書記李太海介紹,此項制度實施后,資興市僅公務接待費用一項可以比2004年節約20%,10個月少吃392萬元,全年公務開支可控制在1100萬元左右。(12月1
數據顯示,全國公款吃喝開支1989年為370億元,1990年達到400億元,1992年超過800億元,1994年突破1000億元大關,2002年達2000億,等于一個三峽工程!筆者根據8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來測算,2005年的數據應該不低于2500億,等于全國農村教師6年多的全部工資。無疑,這是不折不扣的“在吃中國”。 資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美好的設想:假若全國都推行資興的改革之法,每年節省20%的吃喝費用,4年就可以再建一個三峽工程。可是我知道,如果真的推廣資興的改革之法,“4年再建一個三峽”的愿望卻注定會落空——正如在全國上下都呼吁遏制公款吃喝的情形下,公款吃喝數據卻一路攀升。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資興的改革之法說白了仍是“人治”,換一屆領導就有可能讓所有的改革成果前功盡棄。我們又怎能期待全國官員都如此深明大義呢?如果這樣的話,那吃喝之風根本就不會出現。 公款吃喝有個更委婉的說法叫“公務接待”,可讓人鬧不明白的是,究竟啥叫“公務”呢?顯然,現有的改革舉措都只在接待開支的奢侈度上做文章,而并沒有觸及“公務”的范疇問題。一旦我們著重思考后一問題,我們會發現:“公務接待”本身就是一個并不必要的存在。 現有體制下,有領導簽字的賬單就是“公務接待”,有領導簽字的發票就能報銷。可實際上“公款大嘴”有多少吃的是真“公務”呢?就拿資興為例,一個月原來“公務接待”要花掉118萬元,都用來接待誰了?報道中有這么一句話:“聽說記者又來采訪公務接待改革,資興市委副書記李太海很高興,讓工作人員轉告:他要請記者吃飯。”雖然這頓飯只花了不到200元,其用意可能也是為了讓記者“親身體驗”改革實效,可我還是納悶:請記者吃飯是書記自己掏錢,還是劃入“公務接待”?答案自是不言而喻。 因此,要想公款吃喝有個徹底的改觀,不是在外界根本無法監督的奢侈度上做文章,而是應該直接革了“公務接待”的命,對“公務接待”進行出售式改革:除極個別的特殊接待,經同級人大會同意由官員行政經費承擔外,其他一切交由官員個人承擔。而且,按照時評家曹林先生的分類,這種出售式改革必須是非贖買式的,即不能因此對官員進行額外的貨幣化補貼。對“公務接待”進行出售式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澄清“公務”范疇,讓非公務行為的報銷制度“報銷”。實際上,一些西方國家也正是這么做的:公款接待既不會被列入財政預算,餐飲發票等也不會成為報銷憑證。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