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福林:優先為弱勢群體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產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8日 17:0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王世玲 北京報道 日前,就當前中國收入分配差距及政府的作用等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 社會面臨兩大突出矛盾
《21世紀》:中國是體制轉軌的大國,今天中國進行社會分配的背景是什么? 遲福林:多年以來,我們一再強調,經濟不發達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是主要矛盾。實際情況是,伴隨我國社會開始由生存型向發展型的轉變,社會面臨著兩大突出矛盾:一方面,仍然面臨著經濟不發達的突出矛盾;另一方面,面臨著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與公共服務不到位、公共產品嚴重短缺的突出矛盾。后一個突出矛盾主要表現在就業、公共醫療、義務教育、社會保障、公共安全和環境保護六個方面。 《21世紀》:如您所說,社會成員的基本公共需求呈現全面快速增長是一種客觀趨勢。這種全社會公共需求變化對再分配的影響體現在哪里? 遲福林:適應我國社會矛盾的變化,有效地解決再分配問題,要充分重視基本公共產品的供給對再分配的重要影響。 首先,就業與再就業是影響收入分配與再分配水平的直接因素。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的國有企業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至今已向社會釋放出3000多萬下崗職工。此外,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近千萬,農村還有上億剩余勞動力將逐步轉移到城鎮中來。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成為各級政府公共服務的重點之一。 其次,教育水平對收入分配與再分配有重要影響。世界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導致拉美收入分配不公的各種因素中,教育因素所占比重高達25%。我國5億多農村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的年限還不到7年。這種受教育狀況加大了城鄉收入分配的差距。 還有,基本的社會保障已成為中、低收入群體對再分配的突出要求。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面臨三大問題:一是城鎮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不廣;二是農村的社會保障嚴重缺失;三是人口老齡化的挑戰。經驗證明,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再分配的順利進行,有利于滿足弱勢群體的基本需求。 建立公共服務體制 《21世紀》:據國際經驗,收入差距與公共產品的供給都同政府的職能密切相關。從中國的情況看,要有效地解決再分配問題,政府是否要做進一步的轉型? 遲福林:對,政府轉型的實質性突破將是未來解決再分配的關鍵。政府轉型首先要適應我前面提到的社會矛盾的變化。今后幾年,要有效地解決我國社會的兩大突出矛盾,改革攻堅應當實現兩個基本目標:一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 為此,政府要扮演好兩種角色:一是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正確發揮政府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規范、協調、服務和監督的作用,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的轉變;二是強化公共服務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主導作用,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現實情況表明,經濟發展和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仍未解決,推進市場化改革進程仍然是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正確選擇。與此同時,建設和諧社會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公共服務體制。 《21世紀》:您認為政府在建立公共服務體制中應處于主體地位,表現在什么方面? 遲福林:當前建立公共服務體制,有兩件事情很重要:一是要盡快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加大政府對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大大提高公共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以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總體水平;二是要把事業機構改革納入公共服務體制的建設中來,建立機制靈活、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管理規范的公益性服務體系。 《21世紀》:您上面提到公眾對政府提供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環境等各方面公共服務有迫切需要。將來一段時期內,最需要解決哪種公共需求? 遲福林:當前,弱勢群體的增多和利益受損,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客觀現實,也成為公平與公正的焦點問題。因此,要優先為弱勢群體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產品。第一,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第二,提供初級保健和義務教育等基本的公共產品;第三,提供就業和再就業的機會;第四,建立利益保護與利益訴求的正常渠道。落實科學發展觀,關注民生,就是要為弱勢群體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這已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級政府公共服務的重點,社會再分配的重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