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jīng)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jīng)縱橫 > 經(jīng)濟時評 > 正文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不相信眼淚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8日 13:08 經(jīng)濟觀察報

  本報評論員 仲偉志

  年終歲末,新春伊始,中央電視臺的《感動中國》都會為我們帶來一個溫暖的話題。這是“中央電視臺全力打造的一個以具有震撼性人格力量的優(yōu)秀人物為主要內(nèi)容的精神品牌”,迄今已歷三屆。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是這個節(jié)目的忠實觀眾,不僅因其制作者中有我們的朋友,更重要的,正如《感動中國》今年的傳播口號所言:“總有一種力量,震撼著我
們的心靈”。

  ——這個口號,自然會讓媒體人聯(lián)想起1999年1月1日《南方周末》的新年祝詞——《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在此后的7年里,“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成為一句流行語,已泛濫到接近惡俗,甚至于一說到這句話,有人就忍不住笑出聲來。但若翻檢內(nèi)文,我們?nèi)阅苤厥爱斈甑母袆樱?/p>

  “我們不停地為你加油。因為你的希望就是我們的希望,因為你的苦難就是我們的苦難。我們看著你舉起鋤頭,我們看著你舞動鐮刀,我們看著你揮汗如雨,我們看著你谷滿糧倉。我們看著你流離失所,我們看著你痛哭流涕,我們看著你中流擊水,我們看著你重建家園。我們看著你無奈下崗,我們看著你咬緊牙關,我們看著你風雨度過,我們看著你笑逐顏開……我們看著你,我們不停地為你加油,因為我們就是你們的一部分……”

  據(jù)報道,央視高層表示,今年的節(jié)目將秉承《感動中國》活動的傳統(tǒng)精神,在2005年度時間內(nèi),尋找出更能讓人“心靈震撼”的人物。看來,從1999到2005,中國媒體人從來沒有忘記“感動”。盡管這種“感動”或多或少是以媒體價值標準為核心的產(chǎn)物,但當制作者在錄制過程中淚流滿面,說明我們依然擁有愛的能力,我們并沒有喪失是非善惡標準和最起碼的關懷。為此,我們愿意向我們的同行致敬,你們的努力,使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從12月19日開始,《東方時空》欄目將開始播出“感動中國”候選人的專題片,我們注意到,除了劉翔這樣的偶像和英雄之外,依然有很多普通、平凡但卻催人淚下的候選人:93歲的白芳禮老人,在其生命的最后19年里,省吃儉用、頂風冒雨奔波在街頭,用蹬三輪車積攢的近35萬元錢,資助了近300名貧困學生,而他的私有財產(chǎn)賬單上是零;父親患病,母親出走,家貧如洗,一個撿來的妹妹嗷嗷待哺,洪戰(zhàn)輝卻從小小年紀就獨立撐起一個家,含辛茹苦,攜妹求學;等等。——可以想見,只要你收看這個節(jié)目,你就會如主辦方所說:為感動中國的人,獻上你的感動。可以想見,這個節(jié)目,又會席卷多少國人的眼淚。

  但是,這些感動的眼淚,也隱約使我們有所不安。首先,感動在這里成為了一種稀缺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候選人的痛苦被借用、被共享、被兜售,感動成為媒體的商品,并正在實現(xiàn)著價值的最大化——有消息說,《感動中國》的單一節(jié)目廣告標的金額就達到1450萬元。與此同時,《感動中國》實際上也是一種年度人物評選,但是,“誰最感人”的取舍標準是什么呢?是淚水的多少嗎?

  再者,在中國,像白芳禮、洪戰(zhàn)輝這樣的人,絕對不應該是稀缺資源,我們隨口就可以說出一大堆在困苦中艱難生存的中國平民的名字——

  比如覃春菊,38歲,兩個女兒的媽媽,丈夫出走。她賣苦力,背沙子,供女兒讀書。山洪沖垮了她們的土屋。覃春菊帶著兩個女兒,背沙子,背石頭。兩個多月后,把房子背了出來。

  這是重慶,大巴山中。

  比如顧彩蓮,26歲,兩個女兒的媽媽。她不停地編織竹籮。丈夫趕場時,竹籮可以換點錢,買些鹽巴。自生了第二個孩子后,她的胸口就一直疼痛。她從來不敢想去看病。她說,如果我能養(yǎng)一頭母牛,轉(zhuǎn)過年來,母牛下了小牛,我就可以還錢了。

  這是云南,丘北縣官寨鄉(xiāng)丫口村。

  ——這樣的人還需要尋找嗎?還需要投票嗎?還需要評選嗎?我們有千千萬萬的善良而堅忍的人民,他們應該每時每刻都在感動著我們。而現(xiàn)在,除了跟著央視做一次“年度嘆息”,我們是否記得他們?我們往往稱自己是弱者的朋友,我們希望扶助他們,“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但是,他們依然像五谷一樣,從大海到內(nèi)陸,無邊無際、順其自然地生長著,他們“一年到頭的收獲,遠遠低于其一年到頭的傷痛”,我們的眼淚與感動,根本不能為他們帶來安寧與滿足。

  當然,媒體將“感動”商品化也無可厚匪,因為《感動中國》畢竟也為社會帶來了正向價值。令人不安的是,“感動”何以能夠成為一種稀缺資源?眼淚何以能夠成為換取豐厚收益的商品?實際上,這種“感動”,并不是那些貧窮的人民所渴望得到的。我們不能忘記了有那么多人,迫切需要我們?yōu)樗麄冏龈嗟氖虑椤?/p>

  從洪戰(zhàn)輝們的遭遇中,我們應該透過淚光看到那些本應承擔公共職責的部門以改革的名義悄然隱身,我們更應該反省,父母何以不成父母、社會何以不成社會?“感動”不能變成被感動者自娛的載體。在感動之后,我們的確有許多事情要做,有許多事情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好。我們應該把感動轉(zhuǎn)化為必要的行動,組織起良好的經(jīng)濟關系和社會關系。對此,每個人、每個組織都應該有最基本的承擔,否則,再多的感動也是無效的。

  悲憫與愛,是產(chǎn)生一個美好社會的前提,但僅僅如此,顯然是不可靠的。我們不能讓“感動”變成裝腔作勢的夸飾和毫無意義的廢話。我們不僅要有眼淚,更要有理性的行動和信心。沒有這樣的理念和行動,那些逝如飛灰的眼淚,那些漫無目的的感動,其實比麻木不仁更加可怕,就可能是所有危險中最大的危險。我們認為,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不相信眼淚,而是讓我們相信未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jīng)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jīng)新評談欄目。


發(fā)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wǎng)財經(jīng)縱橫網(wǎng)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wǎng)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wǎng)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