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別動不動就給說賤賣的人扣反對改革開放的帽子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4日 18:57 新浪財經

  劉崇獻

  當前否認中資銀行被賤賣的聲音空前響亮,“非賤賣論”的陣營空前強大,包括了周小川、劉明康、吳敬璉、易憲容等巨頭,但這并不能消除大家的疑問和憂慮。

  當前在爭論中資銀行是否被賤賣時,很多人都是把市凈率和市盈率作為一個主要衡
量指標,這是沒有太大意義的。中資銀行上市前的凈資產還不都是通過注資或者剝離給做出來的,對于建行而言,把凈資產做成5000億元和做成2000億元反映的市凈率和市盈率絕對是不一樣的,從而對存款者的存款安全保護也是不一樣的。再說銀行不同于普通國有企業,大銀行的破產涉及千家萬戶,會引起巨大的社會震蕩,所以對銀行的安全性應該有更高的要求。考慮一家企業的價值不能僅僅從凈資產的角度著眼,凈資產為零的企業不一定價值就為零,而是要考慮總資產規模以及預期的投資利潤率。比如中國工商銀行全國上萬家網點,按30億美元占10%計,也就只值2400億元人民幣嗎?

  還有關于溢價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微觀的操作性問題,一些質疑當前銀行業大規模引進戰略投資者的人多數是從宏觀角度,即財富流失和金融安全角度著眼考慮的,考慮的是該不該引進戰略投資者、該不該以那樣的對價給它們那么大的股份比例、對中國銀行業中長期的影響是什么等。一些朋友總是強調因為風險大外資銀行不是很情愿購買中資銀行股份,從事后看這些中資銀行的股份賣得也并不便宜等等。沒人買并不代表中資銀行的股份沒有價值或者不值錢,我們從外資入股中資銀行的踴躍程度可以看出,很多外資機構還是很渴望入股中資銀行的。正是由于中資銀行經營的前景不明朗,風險大,并且國家的改革方向也是不想再為這些銀行的虧損埋單,那么國家在改革時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提高廣大存款者的資金安全,鑒于存款保險制度還沒有建立,資本金是對存款資產的第一道安全保障,所以國家有責任為這些銀行的股份索取盡可能高的要價,應該讓中外資競購。其次,從國家金融安全看,外資控股比例不能處于“軟約束”狀態,劉明康最近說什么非上市銀行的外資持股比例一旦超過25%就按外資銀行管理對待,上市銀行的外資持股超過25%也不違規,也不按外資銀行對待,在這里大家還能看到什么原則嗎?外資大比例入股中資銀行是否威脅中國金融安全不是一兩個官員或者專家表態就能定論的,大家需要看到能讓人信服的論據和論證過程,最關鍵的還是要靠時間來證明。

  在當前銀行引進外資時,一些專家認為外資方承擔了一些風險,所以應該享受一些風險折價。首先風險是任何投資都要面臨的問題,在中資銀行上市前已經經過精心“包裝”,相關風險已經大大下降,并且這種風險只是一種可能,還沒有變為現實。其次,在面臨風險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盈利預期。對于出資30億元美元購得中國工商銀行10%的股份的高盛集團和安聯保險等投資者而言,按買后

人民幣升值2%計,已經拿到了6000萬美元的利潤了。買的真是值!再加上今后的人民幣升值區間,這些外國買家不知道要賺多少了。這些足以抵消所謂的風險折價。

  一些朋友舉例說韓國、匈牙利等國外資在金融系統占有很高比例的國家的金融系統運行良好,足以作為中國的榜樣。要知道匈牙利等東歐國家是西方和平演變之后被西方改造的產物,國內銀行系統90%已經被外資控股,而韓國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也是被IMF強奸過,被“華盛頓共識”過了的國家,從韓國人民對IMF的感情就可以知道這個過程是否值得學習。再說這些國家是小國,意識形態也是資本主義的,其他資本主義大國無意為難它們,而中國是大國,意識形態方面還是被視為異類,是很多國家的“戰略對手”和“潛在威脅”,別國即使不對你搞“和平演變”了,但是是否愿意讓你“和平崛起”似乎不是很樂觀。外國以金融為目標,以貿易為籌碼步步緊逼地搞我們的趨勢很明顯,而我國則是以貿易為目標,在金融方面步步后退,這是很危險的。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南美、東南亞、韓國數十年積累的國家財富可能因為一場金融危機而蒸發大半,這也是筆者對當前中資銀行股份大甩賣感到不安的最重要的原因。

  一些人舉例說中國家電、汽車引進外資很早、很充分,所以現在發展很好,但如果考慮到核心技術和收益分配,不知道還值不值得炫耀。在入世前,很多人擔心中國入世之后農業將會被沖垮,而事實上的沖擊比想象的要小得多。現在一些人認為中資銀行要是不引進外資可能沒法生存下去,可能被外資銀行擠垮,所以才匆忙地引進外資,殊不知這樣幫助外資銀行克服了很多難以克服的競爭障礙。不引進外資中資銀行是否一定不能存活,引進外資是否一定比不引進外資活得好,我們還是要拭目以待。短期的效率改善是可以預期的,三五年內的整合與摩擦期希望中資方能夠挺住,別紛紛變為外資銀行了。因為這里存在一個悖論,給外資的股權比例小就缺乏足夠的激勵,中資銀行難以得到核心技術和能力,如果給予外資股權比例越大,則會明顯地造成利益流失和威脅金融安全。

  看一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大銀行,有多少家大規模地引進了外國資本。即使國外某銀行有100000億美元的資產,按資本充足率10%算,資本金不過10000億美元,那么5001美元理論上就可以控股,中國也不是沒有能力買下來,但是別人會給你插手的機會嗎?從這方面看,中資銀行管理者和監管者都是“人性本善論”的信奉者,天真地認為花錢一定可以買到好機制和創新能力,所以寧愿出大價錢“交學費”,潛意識里把外資視為“友邦”,而視國內資本為比自己更笨的“家奴”,這是一種逃避競爭的做法,會養成對外資的倚賴和自身能力的更為低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盛行“拿來主義”,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的創新能力。中資銀行長期以來就是“賺錢了自己享受,賠錢了國家補貼”,這一點從同是國有企業的職工工資水平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從不考慮“無能就該下課”的問題,而是拿國家的金融資產賭明天,這是不能阻止大家說三道四的。

  認為中資銀行被賤賣并不是要否定金融業的改革和開放,而是對改革的路徑和開放的速度和方式有不同的看法而已,別動不動就扣“反對市場化”、“反對改革開放”的帽子。中資銀行是否被賤賣不是很要緊,一定范圍的賤賣如果能根本性地提高中資銀行各方面的能力也是值得的。但令人擔憂的是陪了夫人又折兵,在蜜月期之后如果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引發一系列問題的時候,通過市場化的方法可能難以把這些外資剔除出去或者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而通過非市場化的方法限制它們的消極影響可能又會招致國際上的指責和壓力。所以我們在這里進行爭論和探討,目的是讓我們集思廣益,更好、更穩妥地推進我國金融業發展和壯大。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