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鄧海建:鼓噪銀行賤賣論是否真的是百無聊賴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3日 07:12 中國青年報

  鄧海建

  用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話來看:我們的晚餐并非來自屠宰商、釀酒師和面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以此來看一場甚囂塵上的“銀行賤賣論”成立與否的辯論。有關國有銀行被賤賣的論調,衍生于交通、建設兩行成功上市之時。12月9日《新京報》發表了經濟學家吳敬璉的立場:誰在鼓噪“銀行賤賣”?認為情緒化的指責可以理解,
但無益于解決國有銀行的問題。

  “我們要看看,鼓噪國有銀行賤賣的是些什么人?”這種以毒攻毒的論調,似乎也不幸步了“情緒化”的后塵。不久前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還表示,究竟是否賤賣,要通過審計才能得出結論。畢竟,在銀行金融資產上的貓兒膩任誰都會觸目驚心。

  邏輯地來看,經濟學家來論斷經濟問題是合適的,但是在這一場場的短兵相接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力推股改的當事者和身在國有銀行之中的管理者的聲音很響,而諸如國家

審計署以及一些權威、中立的咨詢評估機構,卻很少輪到發言。這些“自家人”的回應,憑什么值得我們信賴乃至信仰呢?

  外資參股,說到底還是一個高技術含量“討價還價”的游戲問題。事實上,我們的確不是“職業游戲者”,那么,當我們提著腦袋注資、贖買、大規模向外資出售股權的時候,能不能換回中國國有銀行快步搭上市場化列車的“通行證”呢?鼓噪“銀行賤賣論”者的憂心,真的就是百無聊賴、空穴來風?

  一是,在

銀行改革的制度成本面前、在我們苛刻而急切的尋求戰略投資面前,境內投資主體為什么不能參與這場生死博弈;二是,以股權換制度、以股權換技術、以股權換信用文化的改革思路,真的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金融生態背后的復雜問題嗎;三是,我們以破釜沉舟的代價剝離數萬億元不良資產的成本和“按凈資產定價”之間,到底有沒有形成市場公平的悖論?

  英國《金融時報》曾經毫不客氣地評論說:“中國企業的公司治理狀況,在官方聲明和商業現實之間存在鴻溝。”從中國金融市場戰略發展來看,我們對本土銀行的正確作價法則、培育國內資本市場和多元融資格局,都是很迫切的。說是居心叵測也好,退一萬步講:關注著國有銀行的改革路徑、鼓噪一下“銀行賤賣論”,也是很擔責很必要的事情吧。

  有人說國有銀行是

人造美女,我們還是拼了血本指望她能光彩照人。此時,“銀行賤賣論”,多少也是一種警醒。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57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