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忽視多哈回合失敗的負面效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0日 11:47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 程晉 12月13日至18日,WTO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即將在香港舉行,本次會議的主旨是鞏固世貿組織多哈談判的先期成果,為實現2006年結束多哈談判目標奠定基礎。 但在11月10日舉行的世貿組織各代表團團長會議上,世貿組織總干事拉米就客觀地承
中國貿易增長一直是形勢喜人,這某種程度上也使市場忽視了多哈回合談判可能帶來的效益提升,在自由主義思想引領下,多哈回合談判的成功能夠通過增強貿易潤滑度、降低準入門檻、減少貿易補貼、化解貿易糾紛的方式為中國外貿總量增長營造更為寫意的國際環境,但多哈的接連受挫讓這些指日可待的效益提升不斷化為泡影。 據統計,今年1至10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已達11486.1億美元,但與此同時,前10個月共有17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52起。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全世界反傾銷頭號目標國。多哈回合談判本可以改變中國作為“貿易保護主義重災區”的尷尬,但進程上的暗礁四伏讓中國外貿失去了爭取更多自由和平等的機遇。 此外,多哈的止步不前給中國外貿結構調整帶來了困難。“十一五”規劃對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強調使得結構調整成為了新的風向標,12月3日至5日召開的中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中透露出的信息表明,2005年以總量為主要內容的調控政策,將被以結構調整為主,特別是調整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為主要內容的政策取代。 而中國外貿結構上一直存在著加工貿易比重過大的頑疾,這使得中國外貿缺乏自主創新、自我消化,并在國際產業鏈中居于低附加值的底層位置。但發達國家對貿易產品,特別是農產品、原材料的大量補貼給中國減輕產能過剩、增強內部需求、調整貿易結構帶來了困難,多哈在解決補貼問題上的無能為力使得中國外貿喪失了提高“含金量”的機遇。12月6日國際組織樂施會Oxfam在全球同步公布的《美國補貼嚴重剝削中國棉農的發展權利》報告中,美國棉業補貼對中國棉農、中國紡織業和中國外貿結構的外部沖擊就是這種機會成本的一個最新例證。 總之,多哈受挫給中國外貿的穩健發展帶來了不容忽視的機會成本,對此保有防微杜漸的審慎態度不失為未雨綢繆的理性選擇。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