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鋒:龍象之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0日 11:2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如此看待中印關系:“東方文明古國,葷葷大者,獨印度與中國耳。言其親也,則如肺腑;察其勢也,則如輔車。”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如是描繪:“世界的巨輪,周而復始,印度與中國彼此互相瞻望……帶著歡欣友好的使命,正在創造著新的持久友誼”。歷史車輪飛轉,世事變遷,中印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新銳,加上中印有許多可較之處,又是鄰國,所以中印發展問題再度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放眼一望,就會發現基于中國和印度龐大的人口和高速的經濟增長,這兩個國家將成為亞洲的巨人。不僅僅是它們的軍力,或者說是“硬力量”資源在提升,而且有跡象顯示其軟力量也在加強。 中國和印度真正的前景在于未來。國家的軟力量取決于其文化、國內政治和社會價值觀念的吸引力,以及外交政策的宗旨。 ——2005年11月17日,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美國前國防部助理部長約瑟夫·奈撰寫的文章中談到中國和印度兩國的發展關系。 為什么中國的增長一直遠遠高于印度。中國不僅儲蓄和投資比印度多得多,而且在利用全球經濟所賜機會的程度上,也遠遠超過印度。中國人也更有技能,所實行的社會和經濟轉型更為深刻。 ——2005年8月14日,據臺灣地區媒體報道,美國《商業周刊》在最近一期的封面故事討論中國與印度經濟的崛起。 全球化使得各色人種比鄰而居,特別是數百萬印度人和中國人同各大洲都有生意往來。當我們看到紐約世貿大樓熊熊燃燒,安然公司破產,新經濟泡沫破裂時就認為全球化已經走到盡頭,但其實它才剛剛開始。 ——2005年5 月26日,《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花了一年的時間,親自到印度班加羅爾與中國上海等地考察,最后他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和印度正在挑戰美國。他的新書《地球是平的》(Theworldisflat)中如是評價中印關系。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優勢有三點:第一,大量的跨國公司都在中國扎下了根;第二,中國有著廣闊的國內信息科技市場;第三,中國還擁有巨大的人才市場和人力資源。 ——2005年4月19日,Infosys軟件公司主席穆爾蒂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評價中國。 中國人和印度人都意識到能從彼此身上獲益良多。中印正在勤懇刻苦地研究彼此的經驗,吸取對方可取的強處,兩國將能相互激勵、共同前進。但是,雙方此刻必須避免陷入對立陣營,一邊親美、一邊反美。 中國和印度即將震動世界。它們的人口加起來是全世界的40%,而且都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國是8%至10%,印度是6%至7%。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印度開始時是外包電話服務中心,現在已轉向涉及更復雜程序的商業運作,以及環球企業的臨床研究中心。 ——2005年4月7日,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開幕式上,作了題為“中國和印度即將震動世界”的演講。 我們是朋友,是合作伙伴,當然,我們也是競爭對手。印度想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也想進入印度市場。但是市場很大,競爭是好事,有競爭才健康。 ——2005年4月1日,印度駐華大使蘇理寧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如此評價中印關系。 首先,中國在制造業方面開展了極為出色的工作,這為大量并不是受過那么良好教育的人(not-so-well-educated)創造了就業機會;而另一方面,印度只是為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創造了機會,所以,中國的策略,在我看來,是比印度更好的一種策略。第二,中國在建設基礎設施——好的道路、機場等等——方面做得非常好,這方面印度還需要做許多工作。第三,中國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外國投資,而印度只能吸引到相比之下很小的一部分。所以,這就是為什么說中國對于印度是一個可以模仿的好榜樣,印度有許多工作可做。 ——2005年2月23日,印度IT服務公司Infosys董事長兼精神領袖(Chief Mentor)麥錫(N.R.Narayana Murthy),在回答《全球財經觀察》記者提問時表示。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