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所謂的經濟學家背后都有一些大財團的影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7日 10:31 中國青年報 | |||||||||
梁子民 畢文昌 梁:丁學良提出“中國合格的經濟學家不超過五個”的觀點以后,引起了媒體的關注,一時間,如何評價中國經濟學家現狀,成了熱門話題。 畢:其實,丁學良提出什么是合格的經濟學家的問題,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學術層
梁:中國的社會結構是歷史形成的。生活在這個社會里的人,有相當的復雜性。有些學者,雖然隸屬于某個機關團體,卻可以保持相當的獨立性。如果以個人薪水來源為能不能獨立的標準,就簡單化了。在這個體制下,大家都要吃飯。只有個別人不依靠體制。中國的知識群體,基本上都在體制內,薪水來源都是一個渠道。認識中國知識群體的情況,不能簡單和西方比較,因為可比性不大。中國的經濟學家,現在基本在政府機關、大學、社科院、銀行和大公司里面供職。以經濟來源判斷,完全獨立的不能說沒有,但極少。但這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問題是,經濟學家們的專業活動,與官商兩界聯系過于密切,依賴性過大,這可能是當今經濟學界在各類知識分子群體中收入較高、信譽較低的原因。 畢:從學術史的角度觀察,1949年以后到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學家中最有地位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1949年前,作為一門學科的經濟學,水平并不低。當時中國大學經濟學學科建設中,以嚴格受過西方經濟學訓練的人為主。如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的經濟系非常明顯,是英美派的天下。當時的各種專業學術刊物,以及像《新路》、《觀察》、《世紀評論》、《新經濟》這樣一些介于專業和時評之間的雜志上,主要的經濟問題,基本都是由經濟學專業人士來解釋。他們當中,許多人出自英美經濟學大師的門下,像伍啟元、何廉、張培剛、蔣碩杰、劉大中等,有一大批人。這些人后來有的出走海外,有的邊緣化了。改革開放以后,早年受過西方經濟訓練的學者,也主要在大學里,而沒有集中在政府周圍。中國近二十年的改革開放中,經濟學家的主要貢獻其實主要是幫助政府決策,回到經濟學的常識上來。 梁:嚴格地說,對經濟學家的批評,只有經濟學家才能勝任。現在大家對經濟學家的批評議論,主要是感到一些人背離了專業人士應當遵守的職業規則。中國經濟學家的身份,很多人不是單一的,不是純粹的經濟學家。他們不能受到人們尊敬的原因,主要是沒有處理好個人專業角色和政府幕僚的關系。公眾對于經濟學專業了解很少,但對于自己生活水平的變化和處境卻心知肚明。尤其是在社會轉型中利益受損的群體,聽到那些學者冠冕堂皇的說辭,產生反感是很自然的。 畢:公眾對經濟學家的期待,對其他與現實生活關系密切的學科專家的期待,主要不在多高的學術水平,而是誠實和勇氣。希望他們對公眾發言,不要只計利害,不講是非,不要修辭立其偽,而要修辭立其誠。不說謊是一條底線。知識分子不僅是術業有專攻,更要保持獨立人格,扮演社會良心的角色。人們至今尊敬馬寅初、顧準、孫冶方,原因就在這里。 梁:有些事也不全是學界的責任。比如電視等強勢媒體,放大了來自學界的依附性的聲音,屏蔽了獨立思考的真知灼見,專挑某些信譽不高的學者出鏡,使學界的整體形象受損。公眾以為,中國的學者只會吹喇叭,抬轎子。中國出了社會問題,有人提出要讓經濟學界負責,其實沒有道理。中國的事情哪里是經濟學家的責任?如果他們自己這樣想,我以為是自作多情。如果公眾這樣想,我以為是天真可愛。經濟學家自然是知識分子群體的組成部分。但是很多所謂的經濟學家,背后都有一些大財團的影子。所以應該把經濟學家還原成普通人,經濟學家利益集團化是這個時代的常態。 畢:說經濟學家為利益集團說話,先要確立事實,然后再作評價。先把經濟學家和利益集團的關系講清楚,這需要細致的調查工作。如果哪一個記者能把經濟學家和利益集團的關系,用令人信服的事實解釋出來,公眾自會對經濟學家有一個評價,公道自在人心。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