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金融業為什么難以復制制造業改革奇跡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6日 17:51 《中國企業家》雜志

  對外開放、對內關門,銀行改革之路會不會成功?

  文/牛文文

  歷史有時驚人相似,但每一代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像27年前開始的制造業領域的改革一樣,今天,中國金融業(銀行)的改革也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完全由國有企業組成的銀行業,不但無法很好地滿足社會需求,連自己的生存都成了極大的問題,整個產業迫切需要拯救。這和1979年時完全由國有企業組成的制造業所面臨的局面非常相似。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今天銀行業的處境要比當年的制造業更危險:中國銀行業有個經國家鄭重承諾的對外開放大限,即到了1996年底,這個缺乏競爭力的已屢屢接近破產邊緣的產業,將在本土市場直接面對強大的跨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壓力。

  怎么辦?

  這是個極其困難的戰略決定。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當年第一代改革設計者在制造業改革上是如何選擇的。首先,打破了民間(個體或集體)興辦加工制造企業的禁區,先是(1979年)在農村(鄉鎮企業),然后是(1984年)在城市(集體中小企業),這是“解禁”。等到1992年之后,開始允許積累了一定資本實力和經營經驗的私人企業主以及體制內的“能人”,收購瀕于破產的國有制造企業,這是“改制”。以上這些措施構成了“對內搞活”。與此同時,逐步向外資開放制造業,但要求外資與國有企業“合資”,這是所謂的“對外開放”。就這樣,中國制造業逐步形成了國企、民企、外資“三分天下”的格局。再后來,中外合資公司逐漸“獨資化”了,競爭領域的國有企業和私人企業逐漸“混合化”了,壟斷領域的中央企業逐漸海外上市“資本國際化”了。于是,在整個制造業,一方面,死氣沉沉慘淡經營的制造業一變而成生機勃勃的“世界工廠”,另一方面,跨國資本和本土資本基本上達到了平衡。

  今天的金融業改革“路線圖”,還看不太清晰。不過,有一點重大不同已經顯現,那就是在沒有實現“對內搞活”的情況下,被迫進入倒計時,單向選擇向外資開放。一方面,為大的國有或國有控股銀行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另一方面,整個銀行業前幾家巨無霸企業整體到海外上市。

  在沒有對內開放的情況下,單向對外資開放,會不會成功?

  前幾年,在

能源、電信等壟斷產業改革上,就走了這樣一條“單行道”。這條路是不是成功且不去說它,關鍵是這種選擇可能帶來一些長遠的難以修復的后果。

  最重要的一個后果是,本土民間資本可能歷史性地失去進入銀行業的最后一次機會。中國民間制造業者轉型升級為民間金融業者的歷史性進化路線,將被人為中斷。上個世紀初,中國的民族實業家曾經走過了這樣一條由制造業擴展到金融業的升級路線,誕生了交通、招商等著名的本土銀行,和花旗、匯豐等外資銀行平等競爭。100多年過去了,這些外資銀行又回到了中國,獨立經營或參股國有銀行,但當年他們的中國民間對手,已煙消云散,并且可能失去了重新參與競爭的機會。“中國不會再有純種本土銀行”,“忽視了中國本土金融家的企業家精神”,這些觀點雖然有些刺耳,但卻是一種憂慮情緒的真實反映。

  這當然首先是民間資本的損失,但損失最大的恐怕是世界工廠的前景。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曾經比較過英國、美國這兩個先后成為“世界工廠”的制造業大國在崛起背后的不同金融路線選擇。直到今天,當年的金融路線選擇,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它們的全球

競爭力。想像一下,中國這樣一個制造業大國,可不可能在沒有本土民間銀行的參與下,單靠“國有+跨國”的金融格局持續支撐?

  遺憾的是,恰恰是民間資本自身的短視和貪婪,促使決策者徹底關上了一度向他們半開半閉的金融之門。德隆在監管者眼皮底下曾經進入了那么多的銀行和金融企業,假使它謹慎低調穩健地在金融產業站住了腳,可能會讓金融當局逐步建立起對民間資本經營銀行的實力和誠信的信心。實際上,在金融業內聲名狼藉的民企,遠不止德隆一家。當年,個體私營企業在制造業里也曾走過一段“假冒偽劣”的泥濘地,但金融業是關系到社會安定和大眾信心的高端產業,民營企業在制造業里尚且勉勉強強的誠信水準記錄,怎么能贏得政府和公眾的信任呢?

  一個沒有本土民間業者參與的產業和市場,會不會成功?這才真正是“背水一戰”。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