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部錢進的駐京辦應回歸其公共服務功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5日 12:20 新華網 | |||||||||
石敬濤 被稱為地方“第二行政中心”的駐京辦早就為人詬病。日前,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在談到對預算資金審計監督時表示:“現在,各省市區、地級市甚至縣都在北京設立辦事處,有的駐京辦目的就是跑‘部’‘錢’進。”(12月4日《新京報》)
筆者在網上搜索了一下,駐京辦最初的雛形是清朝時期的會館,最初,會館的核心功能是為進京趕考的士子提供住宿及后勤服務。有些邊遠地區的考生,考試不中,也不回家,就在會館里一直住到下一科大考。后來,會館的業務不斷擴大,為旅居京城的各階層同鄉提供各種類型的幫助。 由此來看,最初的駐京辦其實并不是跑“部”“錢”進,看哪里有錢和項目,然后寫報告、找關系的權力再生產機構,而是一個能讓“在家百日好,出門一日難”的老百姓能吃口飯、喝口水和暫時落落腳的公共平臺,用現在的話說,“駐京辦”作為一個官方的機構,擔負著為社會、為民生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功能,具有濃厚的民本內涵。筆者認為,我們今后在反思或整頓“駐京辦”時,這一內涵是不應該被忽視的。也就是說,“駐京辦”應回歸其公共服務功能。否則,其存在的意義就應該打一個問號。 當然,“駐京辦”淪為跑“部”“錢”進的“腐敗辦”,并不單純是需要搞清是駐京辦腐化了部委,還是部委把駐京辦拉下水這樣一個類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無里頭問題。“駐京辦”背離了其公共服務功能的初衷,顯然還有著時代背景和體制方面的因素,比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物資匱乏、資金短缺,經濟發展所需的物資、資金、指標等均由中央掌握。在這種情況下,駐京辦爭取撥款、計劃指標和優惠政策就成了它的首要“職能”。而現在駐京辦的跑“部”“錢”進,可以看做是當初這一首要職能的延續。 所以,筆者認為,“駐京辦”要想回歸其公共服務功能本意,淡化其跑“部”“錢”進的一面,除了駐京辦自身加強自律,明確其職能,規范其做法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該在制度上有所改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的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的“有限政府”理論,已經成為一個普遍共識。作為政府管理機構的各部委,對于資金、指標等一些資源的控制上,也應力求越少越好,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權力尋租的可能,這樣就使駐京辦跑“部”“錢”進失去動力。即使是確實不能放開的一些“指標”,應增加各部委在指標、資金的分配和項目審批過程的透明度,對過于集中的項目審批權給予相應制約。 據了解,目前,光省和市級人民政府的駐京機構,就有600多家,常駐工作人員近萬人,固定資產超過100億元。如果再算上縣級和一些部門的,這個數字還要翻幾番。如此龐大的一個跑“部”“錢”進群體,其“殺傷力”和腐蝕性可想而知。所以,對大大小小的“駐京辦”來一次清理,并規范其“行為”已經勢在必行。筆者認為,如果“駐京辦”能像當初的“會館”那樣,比如在社會協調、解決農民工和來京信訪等外來人員的困難等公共服務功能上發揮作用的話,還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不能回歸其公共服務功能,“駐京辦”我看還是取消也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