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明年經濟增速能否保持9%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3日 14:31 南方日報 | |||||||||
權威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的信號 12月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下帷幕。至此,明年經濟工作的主旋律已經確定。從會議傳達的信息可以看出,明年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是:實現經濟的平穩增長,擴大內需以及對部分產能過剩行業進行調整。
經濟真正著陸出現在2008年后?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范劍平說:“如果政策不出現大的擺動,明年經濟將不會出現過熱”。 中央黨校的一位權威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指出:“明年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將是一個最佳選擇。”中國目前的國情決定了經濟增長速度不能太低。太低不利于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如擴大就業、增加財政收入等。但是,也不能定得太高。太高,就會使經濟運行的弦繃得太緊,加劇經濟的結構失衡,加大資源環境的壓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第一研究室副主任李建偉也表示,政府在2003年下半年實施的宏觀調控目標目前已經基本達成。中國經濟形勢現在相對穩定,采用擴張性或緊縮性政策,不是顯得為時過早,就顯得沒有必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張立群預測,明年的GDP增長率將保持在9.2%左右,消費增幅將保持在12%左右,投資將保持20%左右的增長,進口和出口仍將保持20%左右的增長。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明年仍然能夠保持在9%以上,持有這種觀點的專家不在少數。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和宏觀經濟研究員范維維所作的一份報告也預計,明年GDP增長率將會是9%。他們估計固定資產投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和出口增長分別為22%、13.2%和25%。 但是,報告中提出,中國經濟可謂遠慮大于近憂。他們認為,中國經濟將在2008年后出現真正著陸,其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今后兩年國內消費需求能否出現明顯增長。但是,由于短期內難以實現消費需求的大幅提高,那時可能出現產能過剩、通貨緊縮和銀行壞賬增加等風險,這些問題都不應被低估。 積極擴大內需 充分利用外需 記者注意到,會議中還特別強調:“要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關鍵是要努力擴大國內需求。要積極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范維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擴大內需被政府認為是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關鍵,這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的主要政策方向。明年政府將會采取哪些措施保證經濟的平穩運行?對此問題,范維維認為,一方面政府將努力改善投資結構,增強基礎設施、能源交通等瓶頸行業的投資;另一方面,政府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與基本立足點”。 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認為,擴大內需的方針政策應當也是“十一五”及未來中國長期發展的根本方針。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采取擴大內需這樣一個方針政策。 如何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呢?胡鞍鋼認為,應該繼續擴大投資需求,主要是在農村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十一五”規劃將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包括供電、供水、農村道路等等,進行大規模的投資。這樣做,也會改善農村人口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條件。 胡鞍鋼說,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的競爭大市場。這既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目標,也是重要的制度基礎。這一目標的核心是統一市場。胡鞍鋼同時認為,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國和第四大吸引外資累計國,中國的市場已經成為國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需求也已經成為國際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意味著,中國擴大內需不是孤立的,而是應該充分利用外需,使內需和外需兩者相互結合,相互促進。 調整產能過剩是重要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會議提出明年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推動部分產能過剩行業進行調整。由于連續幾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偏大,鋼鐵、水泥、電解鋁、紡織等部分行業產能明顯過剩問題,造成今年以來這些行業生產增速放緩,效益下降,產品價格下跌,企業經營困難。 這種狀況今年在鋼鐵行業尤為突出。專家分析認為,產能過剩將會成為當前甚至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面臨的一個突出矛盾。 資料顯示,今年1至9月份規模以上的工業虧損比去年同期虧損上漲了57.6%,虧損增加幅度超過了50%。石油加工業和煉焦業虧損額增長了16倍,化纖行業虧損額增長1.1倍,鋼鐵行業虧損額增長了94%,電子通信行業虧損額增長了59.6%,汽車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虧損額增長了43.1%,建材行業虧損額增長了56.9%。 中國社科院的一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解決這一問題將是明年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對于優化產業結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張立群說,多年來我國堅持的是一種高投入、高消耗、低水平擴張的方式支持經濟高增長。目前,鋼鐵、水泥、有色金屬、輕工紡織等產業都是采用這種增長方式。 他強調,這種粗放式的方式是以不計成本、效益,以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使經濟獲得增長。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不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是無法參與市場競爭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本報駐京記者 呂天玲 專家視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