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從根本上否定以市場換技術 自主創新須制度提振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3日 09:13 中國經營報

   作者:賀軍 來源:中國經營報

  近年,國內對于“以市場換技術”的指責和質疑越來越多,尤其是在今年中央提出自主創新之后,否定“以市場換技術”幾乎成了主流聲音。與此同時,對自主創新的呼喚撲面而來。

  有學者研究后認為,外國直接投資帶來的技術流動沒有轉化為中國技術能力,外資帶來的技術、設備并不能轉化為中國內生的技術能力的一部分。結論是:外國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并不明顯,相反,外國直接投資對本地企業的研發活動是擠出的、替代的。

  企業家從市場實踐看問題。很多人以中國的轎車工業為例,認為中國轎車工業合資20年,所有的合資企業不但沒有開發出

自主品牌,而且自己的研發平臺被一一廢棄,研發隊伍紛紛被解散,嚴重削弱了自主創新能力。20年間,合資企業的轎車占據了中國90%的市場,但我們卻沒有掌握汽車制造的核心技術。這種“自殘式”的產業發展路線使我國處在了技術空心化的危險邊緣。

  還有人從歷史反思,想到了清末的“洋務運動”。口號很響亮,“現代化不是船堅炮利,現代化要靠先進制度”。洋務運動的失敗,就在于單純走技術路線,把現代化僅僅理解為船堅炮利,理解為發展先進生產力。

  有人又拿出韓國做對比。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韓國科技能力異軍突起,在信息產業、納米技術、汽車產業、半導體制造、

干細胞克隆生物技術等多個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韓國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力扶持和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在20世紀60年代初,韓國人均GDP不到100美元。韓國制定了“出口立國”戰略,對引進的外國技術進行模仿、消化和吸收,20年間,韓國外購技術開支高達240億美元,建成東北亞的出口“加工廠”。從上世紀80年代末,韓國制定了“科技立國”戰略,通過自主創新,在全球建立了獨有的地位,誕生了不少世界級的有創新能力的大公司。

  其實此前,韓國經濟同樣經歷了漫長的加工廠時期。問題不在于“市場換技術”戰略的選擇,而是在于技術的提升無法對抗制度的掣肘。“以市場換技術”策略如果要說失敗,與中國以國企為主的技術引進體系有很大的關系。比較中國企業與日韓企業可以發現,日韓企業對于技術模仿和技術進步,有著極強的驅動力和興趣,而中國的國企則處在另一個極端——極為缺乏這種動力。這是導致中國在消化吸收國外技術上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

  值得決策層和市場高度重視的是,我們在強調自主創新的時候,不要忘了制度創新。我們不能再在技術層面來考慮創新問題,沒有適合創新、鼓勵創新的制度,不管是引起技術還是自主創新技術,都不能有效地變成內生的創新能力。就此而言,在“以市場換技術”的階段結束之后,中國應該進入一個“制度創新+自主技術創新”的時代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75,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