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生創業精神開始轉變 獎勵中高層職業經理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2日 10:21 信息時報 | |||||||||
一向節省的黃宏生蛻變得令人矚目 時報評論員 施業傳 編者按:創業的艱難,往往造成了第一代創業者的勤勞與節儉,但有時也未免過于小家子氣,許多企業做不大,都是因為老板太想節儉,事事摳門,甚至對職業經理人也太計較
近日來,業績飚紅的創維中高層職業經理人全面上調了工資,有些還漲了好幾倍,創維上下洋溢著一片“為黃宏生拚命,為黃宏生爭光”的凌云斗志,一向“小器”的黃宏生突然變得很“大方”,這頗為發人深思。 “中國最勤奮最節儉的老板是誰?當然是黃宏生!”對于這樣的結論,估計家電界或者說經濟界可能沒有人反對,但是,李嘉誠有一句話很對:“做大企業,就不能太小器,一味節儉也未必是好事!”想想陸強華、張學斌、楊東文、王殿甫這些才華橫出眾的職業經理人,他們的沉沉浮浮正好驗證了黃宏生從“守財奴”到大器的質變,頗為引人關注! 名升暗降成黃宏生省錢秘訣? 陸強華、張學斌、楊東文、王殿甫這些人,都曾經挽救過黃宏生于水深火熱之中,應該說,沒有這創維“四大金剛”,或“四大護法”,黃宏生不可能有現在的“有驚無險”的結局,但是,他們都曾經歷過“明升暗降”的尷尬,除了王殿甫高達70歲,的確年事已高,臨時救駕,并無長遠企圖外,其它三外大將本來都是想“長期效忠”的,但他們的際遇頗有些無奈的色彩。 大家知道,創維實權最大的是營銷公司總經理這個位子,陸強華當時從營銷老總調任創維中國區總經理,表面上升了官,實際上是免除了營銷大權;后來楊東文取代了陸強華,緊接著張學斌又趕走了楊東文;兩個月前,楊東文回來后又取代了張學斌,而張學斌實際上又取代了王殿甫的“總裁”虛位,王殿甫估計幫黃宏生“減罪”的公關大任完成后,很快就會淡出創維,回家養老。黃宏生不喜歡“功高震主”的老臣子,這是不爭的事實,據世界名牌協會營銷專家分析:這極可能是一個“省錢”的高招,以免職業經理人漫天要價,甚至像陸強華那樣伸手要“股權”,畢竟黃宏生沒有TCL總裁李東升、蘇寧張近東那樣給職業經理人以“股權”的大度。 不僅是最高層的創維精英,中層的也難以幸免,以創維華南區總經理周剛為例,周剛對黃宏生的“忠誠”是出了名的,只要有人說黃宏生的壞話或者說報道中對黃宏生沒有說好話,周剛必定暴跳如雷,就像別人罵他的父親那樣難受,而且華南創維的業績一直不錯,但今年春,周剛突然被調到總部出任總裁助理,一個月前又突然離開創維而去,知情者也認為這是因為總裁助理遠不如華南片總經理實惠,創維各分公司的總經理大多每年有數百萬元的業務獎勵,周剛也是吃了黃宏生“明升暗降”的虧,加上對黃宏生又很忠心,也不愿意鬧別扭,只好以“到北京創業”為名含淚離去,有誰知道他心口的傷痛呢? 黃宏生雖然省下了一點解雇費用,但創維凝聚力的損失就太大了,這是金錢無法衡量的傷痛。 誰想做陸強華第二? 如果說現在的張學斌與楊東文就一定比陸強華的能力強,可能誰也難以定論,但陸強華將創維從一個無名小廠做到中國彩電的前四名,其雄才大略是無可置疑的,黃宏生以老板身份對其“名升暗降”也是有理由的,但是,當陸強華出走高路華時,黃宏生對這位掌握了幾乎全部創維財務檔案的重臣竟然表現得那么“小器”,連一輛舊車和一套舊房子都要收回,還要再三打官司,表面上看黃宏生利用老板之便贏了法律,但從人心來看,卻是驚人的失敗。 畢竟讓一位創維的大功臣如此寒酸地離去,黃宏生確實有失“大老板”的風度,“黃陸之爭”簡直就像兩個小孩在吵架,雙方的形象均大受損害。 以此次黃宏生“香港涉案”來講,不少家電人士都認為是陸強華向香港大局舉報了不少核心材料,這個傳言雖然未經證實,但黃宏生此次涉案肯定與其待職業經理人不厚,創維出了“內鬼”有關。 目前,張學斌與楊東文已經顯出了不想做“陸強華第二”的動向,首先,黃宏生此次“香港涉案”既使黃宏生客觀上不能不過分依賴職業經理人,無法過多插手創維的事務,張學斌與楊東文的實權仍很大,其中楊東文的實權也并不比張學斌小;其次,黃宏生從此次“香港候審”風波中也吸取了教訓,現在對職業經理人已經是今非昔比。 創維近期大幅上調薪水,重獎內部營銷能人,創維業績逆市上揚,均顯示了黃宏生開始走向“大器”,開始從“勤奮節儉”型向“戰略決策”型的根本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黃宏生被某些職業經理人“報復”后才受到香港法律的追究,使其名聲受損,但正因為這一意外打擊使其開始反省“大老板”與“小老板”的區別,開始從“節儉”走向“慷慨”,從而成功地穩定了創維的團隊并使創維去年成功贏利4億元以上,相當于國內其它所有彩電的總和,創維也第二次度過了陸強華出走后的巨大難關。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