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應有成本意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1日 09:06 法制日報 | |||||||||
趙立新 今年以來,包括北京在內的部分大中城市的人大常委會對當地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地方立法重新進行了審議和修訂。與此類似,關于城市限制養犬的相關規定也在一些地區的立法機關做了修改后,重新頒布實施。當然,法律的修改、完善不足為怪,不過,筆者卻從中聯想到了地方立法的成本問題。
從廣義上講,立法成本可大致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法律在制定過程中的醞釀、調研、論證、審議、征集意見、通過、頒行等各個環節中發生的費用,這一部分成本應是可測算的。而間接成本主要是指法律實施中的成本,或者說是執法成本,這一部分成本很難量化。從前文所述的兩個例子看,城市中的煙花爆竹管理和犬類動物管理都劃為公安機關的職能,而目前公安機關對應的內設機構、編制和人力資源都有限,面對幾百萬、上千萬人口的城市和偌大的執法區域,遍布城市各個空間和角落的執法對象,如按著原法規條文中的“禁放、禁養”的規定嚴格執行,其執法成本之巨大可想而知。如由此而怠于執法,法律尊嚴又何在?此種情勢,無疑將立法機關和執法機關置于兩難境地。這也是各地立法機關紛紛修改原法規的主要原因(當然,民俗也是一方面原因)。反過來,因間接成本太大而不得不對立法重新修訂、重新調研、重新論證等等,無形之中又加大了立法的直接成本。如此,一部法律就耗費了我們多少立法資源。 其實,上述情形在地方立法工作中并不少見,要解決這一問題,筆者有以下三方面建議:一是有立法權的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應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在立法前的調研和論證中把立法成本分析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逐步探索立法成本的測算和評估模式,樹立起立法的成本意識;二是提高立法部門工作人員的素質,尤其注重對其進行法律、經濟方面的培訓,以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三是在條件成熟時,國家可考慮修改立法法的相關規定,增加有關立法成本和立法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內容,使這一工作能夠走向法治化和規范化。 (作者單位:吉林省人大內司委辦公室)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