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裝備制造企業不能一賣了之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30日 11:40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曹建海

  地方政府把跨國公司并購看成是解決國企經營難題的理想手段,利用外資的政績化更加劇了地方政府“甩賣”企業的傾向。出讓市場是換不來技術創新能力的錦西化機在拿出透平機械分廠和西門子合資后,西門子不僅獲得了這一國內機械行業最優質的資產,還獲得了企業最具核心競爭力的透平機械核心技術。接下去注定將是一出悲劇。因為,西門子將完全
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決定合資企業的發展方向,留給錦西化機的希望只能是西門子何時能夠“慈悲大發”,既允許其從事化工機械的整機制造,也能夠合理地分配給中方三成股權應得的利潤。

  錦西化工合資的關鍵,是地方政府在談判中完全取代了企業。地方政府抱著引進

世界500強、招商引資、國有企業改制等政績觀來把握合資問題,對于喪失民族自主
知識產權
的國家利益,以及原有企業生存發展的既有利益,雖然也掛在嘴邊,但完全被引進外資的政績觀主導了,對于外方提出的基于跨國公司全球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則照單全收,極大地滿足了跨國公司的利益,成為跨國公司吞噬中國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的“軍師”和“良師益友”。

  隨著近年來中國重化工業的迅速發展,中國裝備制造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跨國公司也開始紛紛將目光轉向中國裝備投資品市場和裝備制造業的“排頭兵”。

  然而,跨國公司普遍青睞以并購方式進入我國裝備市場。除了要迅速占領這一全世界最為活躍的投資品市場之外,更重要的是存在著巨大的以收購方式獲得的利益轉讓空間。

  當前,兩種動因的結合促成了大量跨國公司并購國內裝備制造業:一方面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需要建立本土化的制造基地,它們紛紛將目光瞄向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企業,這是裝備制造業市場需求的復雜性決定的;另一方面國內數得上的裝備制造企業多屬于國有企業,深受經營機制、人員數量、進口設備競爭、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困擾,地方政府出于吸引外資、解決國有企業難題等目的,也把跨國公司并購看成是解決國企經營難題的理想手段,利用外資的政績化更是加劇了地方政府“甩賣”企業的傾向。

  從國家的角度,我國對利用外資長期以來實施的是“以市場換技術”的技術進步戰略,希望通過讓出市場獲取支持

中國經濟發展所需的技術。從直觀上來看,凡是對外開放比較早、外資作用發揮比較充分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就比較高。這說明,跨國公司的存在對中國技術進步有正面影響。但如果我們將企業裝備的技術水平、企業的創新能力,跨國公司的創新能力與本土企業的創新能力區別開來,中國的技術進步戰略就遠遠不如GDP年均增長率數據表現得那樣令人樂觀。

  事實上,“以市場換技術”這個概念存在內在的邏輯缺陷。其關鍵在于,技術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掌握某項技術不等于擁有技術開發能力,今天的新技術不等于明天的新技術。此外,從技術的剩余索取權來看,跨國公司擁有的技術和本土企業擁有的技術對一個國家的國民福利有相當大的影響。如果不考慮剩余索取權的問題,從靜態的角度看待以市場換技術,跨國公司的進入無疑帶來了新技術。但是,如果考慮技術創新的問題,我們發現,從存量技術到技術創新之間存在邏輯斷層,也就是說,“以市場換技術”戰略是希望能夠通過出讓市場換來本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這一戰略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

  因此,從眼前看,對于政府績效的考核應從簡單的GDP增速、利用外資數量上扭轉過來,而應把地方是否擁有自主品牌、自主研發能力、自主知識產權等指標列入政績考核的指標體系上來。道理非常簡單:國家之間財富的爭奪越來越集中于能夠創造主要利潤的品牌和研究開發領域,這是未來時期國家之間競爭的制高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