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難以持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30日 09:46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特約評論員 梅新育 繼10月31日發布2005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之后,國家外匯管理局于11月27日發布了中國第一份國際收支報告——《2005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此后將每半年定期發布。
該《報告》問世首先顯示出了中國政務公開的進步和宏觀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前,我國國際收支統計數據公開化已經邁出了兩大步,第一步是從1985年開始按年度發布《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第二步是從2001年開始按半年度發布《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以上兩個步驟都對引導市場主體形成合理預期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國際收支平衡表畢竟專業性較強,由于缺乏來自權威部門的全面闡釋,對國際收支統計數據的某些以訛傳訛的說法得以一度廣為流傳;而且,單純的國際收支統計數據也并不足以顯示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 而鑒于中國國際收支規模連年快速增長,1982—2004年間,我國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年均增長31.6%,由540億美元升至1.91萬億美元,占GDP的比重由19%升至115%;2005年上半年,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進一步達到1.1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5.3%,占GDP的139%,國際收支交易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特征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此背景下,國家外匯管理局開始定期發布《中國國際收支報告》,無疑有助于社會公眾全面、正確理解中國國際收支形勢,形成合理預期,并昭示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 就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本身而言,其最典型特征莫過于延續了多年以來的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格局。與大多數仍然苦于資本和外匯“兩缺口”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較早就脫離了上述“兩缺口”的羈絆。今年上半年的“雙順差”格局總體上更有進一步加劇之勢,各個統計項目的順差幾乎是全面增長:經常項目順差673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383億美元。在經常項目中,貨物貿易順差大幅度上升,服務貿易逆差出現了近5年來的首次下降,收益項目因境外資產規模擴大而從逆差轉為順差,經常轉移項目順差快速增長;……與此同時,國家外匯儲備余額也在6月末達到了7110億美元。 無疑,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和龐大的外匯儲備資產有其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不僅在內需短期內難以全面啟動的情況下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的拉動力量,而且大大增強了我國經濟抵御外來沖擊的能力。從經常項目收支看,我國上半年經常項目順差達673億美元;從進口支付能力看,我國外匯儲備相當于14.3個月進口額,堪稱充裕;從債務償付能力看,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與短期外債的比例為503.2%,遠高于國際公認的100%的警戒線;償債率為2.1%,遠低于國際公認的15%的警戒線。盡管1990年代以來國際貨幣/金融危機頻繁爆發,以至于巴里·艾森格林(Barry Eichengreen)和邁克爾·博多(Michael Bordo)2001年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現在隨機挑出的一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但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完全可以無需擔心發生國際收支危機。 盡管如此,“雙順差”格局畢竟加劇了中國與貿易伙伴之間的經貿爭端,“經常項目順差轉化為外匯儲備資產+大規模外商直接投資內流”的組合本質上也不過是中國用海外低收益資產替換了國內高收益資產,中國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收益代價。在全球經濟失衡的背景下,這種格局難以長久持續,通過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尤其是國內消費需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國際收支走向基本平衡,將是我國國際收支交易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