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憑啥拿美國來比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9日 08:39 新華網 | |||||||||
“微笑列車”的發起人、董事長王嘉廉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慈善行為與富裕程度無關!一個窮人捐一塊錢是慈善,一個富人捐10億美元也是慈善行為。慈善,似乎是沒有貧富之分的。 對于慈善,不管是官方還是非官方,老愛拿中國與美國比一比。報道稱,2003年美國人均私人捐款828.7美元,中國和美國人均慈善捐款相比為1∶7300。美國的人均收入是中國
其實,這根本就不具可比性。作為理性人,一個乞丐是絕對不會施舍的;相同的道理,也只有充分盈余的人才會有能力在經濟上去幫助別人。100塊錢,對于一個美國人和一個中國人來說,它的價值是不一樣的。一個家產只有100塊錢的窮人,如果他能捐出1%,他就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人;而一個有400多億美元的全球首富,即使捐出了一半,誰敢說他就一定比那個窮人更有愛心呢? 中國現在仍然處于發展中國家,社會總財富盈余并不多。在此條件下去拿美國,拿比爾·蓋茨來比較,是不切實際的。歐美國家的慈善機構并不是一開始就有,也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現代資本主義大工業的興起,才是慈善的最初源動力。眾所周知,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興起,使得美國經濟一躍成為世界經濟最強大的國家,并且迅速產生了卡內基、洛克菲勒、塞奇、洛克尼斯等壟斷資本家。其間,正是他們,開創了慈善基金這一新興的行業。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過一個的“需要層次論”,這個著名的理論如今已是管理學的理論基礎。馬斯洛將需要劃分為五級: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級“需要”是有前后次序的,只有當排在前面的那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才能產生更高一級的需要。 慈善,是對他人的同情和關懷。在一個人的溫飽尚存問題的時候,是無法企及的。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筆下的同情有兩種,一種是看到別人不幸后的本能反應,但于事無補;另一種是伴隨著冷靜與理智的同情,有幫助的方法,有行動上的反應,有貫徹的毅力,還有持久的耐性。我們需要的顯然是后一種同情,但是,那需要的不僅是一顆同情心,還需要充分的資源。 要使我們社會的慈善行為最大化,除了制度和法律方面的考量之外,國家最重要的是鼓勵個人創富,只有把“蛋糕”做大之后,社會總福利才存在最大化的基礎。離開國家的基本國情、歷史變遷和社會沿革,去討論慈善問題,只會變成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最終偏離真正的價值取向。(彭興庭)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