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東方早報:重視縣域經濟 三農問題將迎刃而解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9日 07:14 東方早報

  文/彭興庭

  欠發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袁鋼明在近日召開的“縣域經濟研討會”上表示:“縣域經濟問題就是宏觀經濟問題,因為縣域經濟搞好了,‘三農’問題也就搞好了;‘三農’問題搞好了,中國的問題也就搞好了。”為了參與這次研討會,許多貧困縣的官員們集體進京,毫無疑問,“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再一次點燃了他們脫貧致富
的希望。(《第一財經日報》11月28日)

  縣,在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行政區劃概念。“導揚風化、撫黎民、審察冤屈,躬親獄訟,養鰥寡,恤孤窮,務知百姓之疾苦”,這是古代“縣”的主要職責。到今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壯大地方經濟,則是“縣”級行政單位的最大主題。截至2001年,我國共有縣級行政區劃2861個,全國縣域的國土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93%,縣域內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3.3%。然而在2004年的國民生產總值中,縣域經濟GDP只占全國的50%左右,人均GDP更是只有2500元。

  有道是“郡縣治,天下安”。縣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縣域”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縣域”的穩定發展,也不可能有全國的穩定和發展。從實踐來看,中國的和平崛起,如果沒有縣域經濟的支撐,將很快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貧困縣的扶貧資金被省市層層克扣,縣里的存款被大城市調去支援建設,四大國有

銀行改革的結果,是縣里只能存、不能貸,毋寧說農民貸不到款,就是一些縣鄉中小企業也分不到一杯羹。這就是縣域經濟面臨的發展環境。可以說,“縣域經濟”已經成為一個被遺忘的角落。

  “縣域經濟”被遺忘的結果,是政策供給集中在大城市。“縣域”在許多人的視野中,似乎一直都被看作是大城市發展的“外部性”甚至“副作用”。許多地理位置欠佳的縣域,正是在這種政策環境中,經濟變得停滯不前,財政開始入不敷出。有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低于50的縣占到96.5%,三分之二以上縣(市)的綜合發展指數還不到30分。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縣域經濟”兩極分化,何嘗不是源于長期以來我們對“縣域經濟”的輕視和遺忘。

  在長期的歷史演變和發展中,中國縣域經濟形成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農村性。國家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的三農政策,但這些政策,卻仍然是“城市的政策”。正如三農專家趙國如所指出的,“農業、農村、農民”是一個泛主體或無主體的客觀問題,它由各級負責,但“大家”又都可以推卸責任。這直接導致許多農村政策被形式化,被居住在城市的決策者截留在“文件”上。縣域經濟,作為一個有明確責任主體的區域經濟問題,如果能夠真正被重視起來,那么“三農問題”,作為縣域經濟的題中之義,自然也會迎刃而解。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0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