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逐利不可怕 板子該往經濟學家痛處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8日 10:44 上海國資 | |||||||||
從控制論的角度出發,“包辦體制”可以基本確保“主流聲音”且大大減少“雜音”和“噪音”,但它所支付的代價是學術的僵化、枯萎 魯寧/文 國內經濟學家們的名聲似乎越來越臭。一年之內,連續三場風波(事件)令原本(計劃經
三場風波梯次出現:先是郎顧之爭一些經濟學家挺顧反郎,結果顧雛軍進了局子;接著,香港大學丁學良教授表態“國內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再就是《中國青年報》公布民意調查結果,宣稱公眾信任度超過10%的國內經濟學家僅兩人。由此,這撥平日里到處指點江山、活得極為滋潤的經濟學家的聲譽跌入歷史最低點。 三場風波,由《中國青年報》“制造”的最后一場風波殺傷力似乎更大。該報調查顯示,只有4%的受訪對象相信經濟學家代表公眾立場,而認定他們代表既得利益集團立場的受訪者卻高達70%。單憑這兩個數字,你說對這撥人還值得尊敬么? 照我說,國內只有少量的經濟學者,能稱上“家”——具有“大家”風范的更是一個都沒有。而“學棍”、“學混”、“學官”倒比比皆是。 但是,這不是“玩”經濟的所謂“經濟學家”們的錯——根本的錯,錯在體制。這幫人制造了學術垃圾也好,明里打著公眾利益旗號影響政府決策實為既得利益集團代言也好,乃至撈錢不擇手段、不忌諱廉恥也好。說到底,道德人品并非決定因素,體制才是問題之要害。 因此,盡管一些所謂的“經濟學家”們無德無能甚至無恥,我卻不贊同對這撥人施行過多的道德人品追問直至聲討。因為這無助于事,人們真正該大力聲討和深入反思的是批量制造著“經濟學家”的舊體制。 經濟學家逐利并不可怕 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學家有四種存在形式: 其一是純做學問,專使經濟學理論創新的學術研究。典型的如多數經濟學諾獎獲得者,以及高水準的民辦大學內的經濟學教授們,譬如哈佛的經濟學教授。 其二是在民間經濟研究機構、靠各種民間基金會提供研究資金從事代表公眾的經濟研究,以研究成果(結論)影響政府公共政策走向,譬如國內天則研究所的“茅于軾”們。 其三是代表政府立場,替政府出臺的各種經濟政策(也包括某些社會政策)詮釋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在國外,這類經濟學家屬于政府雇員身份,從財政渠道拿錢。 第四種是替既得利益集團代言,用研究成果影響政府決策,從而為“雇主”維護或爭取既得利益的最大化。譬如亞行的首席經濟學家之類。 市場經濟利益多元,經濟學家選擇不同的“雇主”為其服務并沒有錯,作為人,他們首先是“經濟人”,其次才是“家”。 但是,國外經濟學家與國內“經濟學家”同樣都為不同“雇主”服務,卻存在“識別”上的大不同。在國外,經濟學家的“利益身份”是標明的,我代表通用電器、我代表西門子、我代表某個行業或產業清清楚楚,從不掩飾。在國內,“經濟學家”的“利益身份”是模糊的,明明為某個既得利益集團代言,卻披著代表公眾利益的外衣;或者明明站在政府立場卻偏偏打扮成替某個行業的利益代言。從經濟學家作為人或作為學術團體的行為邏輯出發,這才是造成國內“經濟學家”大面積墮落為無德無能甚至無恥的一般成因。 據此得出一個結論:經濟學家逐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經濟學家在逐利時掩飾自己的“利益身份”...... 體制造成身份模糊 在國外,無論何種身份的經濟學家,活得都挺累——生存競爭激烈不說,你必須拿出東西向“雇主”證明人家花錢養你是值得的。 在國內,絕大多數所謂“經濟學家”就職于體制之內。或官辦大學、或官辦研究機構。俗話說得好,“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對體制內學者,替人消災談不上,但替“體制”說話卻是本職所系,誰叫他們是“體制內教授”呀! 現實中,僅以吳敬璉為例,身兼多家上市公司或其它經濟機構的顧問、獨董之類,實與身份不符。假如吳敬璉是哈佛教授,哈佛校方絕對不允許。因為你的言行可能影響到哈佛的聲譽。要不,你就干脆到通用電器當首席經濟學家得了。 可在國內,如吳敬璉之多重身份的“經濟學家”足足可以填滿一座廣場。如此這般,國內“經濟學家”年收入超過數百萬也就不足為奇了。奇的是,安心做學問,哪來如此個人利益“大豐收”? 事既如此,卻也不能過多指斥“經濟學家”們。因為與市場經濟不相容的舊體制為他們創造著“渾水摸魚”的“大好時光”不是? 這個舊體制,其核心就是國家包辦學術研究由前蘇聯移植過來的僵化辦學(所)體制。從控制論的角度出發,“包辦體制”可以基本確!爸髁髀曇簟鼻掖蟠鬁p少“雜音”和“噪音”,但它所支付的代價是學術的僵化、枯萎。從經濟學研究的角度,為何中國不可能出諾獎,答案就在其中。在“計劃年代”,“包辦”尚可行;在“市場年代”,你“包辦”,我打“擦邊球”。結果呢,學術腐敗大幅度蔓延!敖洕鷮W家”們“渾水摸魚”無非“小兒科”爾。 所以,板子不往“痛”處打,“民憤”只限于對“經濟學家”們的道德人品追問——我估摸著,“經濟學家”正在偷著樂......他們很有可能在互相提醒:改革遲早要改到咱們頭上,乘現在抓緊賺錢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