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中國經濟出現學家荒 沒幾個大腕真懂中國經濟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8日 10:18 中國新聞網

  “學家荒”、“教育荒”將導致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貧血與短視。急功近利的“自殺式GDP增長”,同經濟社會和諧發展背道而馳。中國必須加大教育的良性投入(絕非產業化),必須下苦功培養造就大批名副其實的“師”與“士”。

  最近經濟界最熱門話題,是“學家荒”。導火線是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教授“國內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的技驚四座之語。第二波是《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
一項調查:對丁氏“5個說”,83%公眾表示“支持”,近10%的人表示“不好說”,8.3%的人表示“反對”。第三波是諾獎得主、“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中國沒有一流經濟系”的直言。一時間,國內長期受寵的經濟學大腕們心里極不受用,似乎香港名流、外國泰斗為中國經濟抹了黑,也引起輿論界一片嘩然。

  香港學者跟誰過不去?

  筆者以為,中國到底有幾個真正的經濟學家,并非問題要害。真正值得關注的,是改革開放27年中,我們的經濟學家真正為政府決策、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出了多少“好主意”?起了多少“好作用”?

  “香港沖擊波”源于“郎顧之爭”。去年8月10日,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在

復旦大學發表演講:“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首次公開指責格林柯爾董事局主席顧維軍在“國退民進”過程中席卷國有資產,強烈叫停以“民營化為導向”、以“MBO為手段”的國企產權改革。一周后,顧維軍向香港高等法院起訴,指控郎氏“誹謗罪”,掀起“郎顧之爭”軒然大波。郎氏還曾撰文抨擊海爾集團“曲線MBO,實為管理層侵吞國資之舉”,又把“經濟學家”、“企改”同“國資流失”聯系起來,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由于郎氏觀點涉及“國企改革還要不要深化?”“國企改革是否走向權貴私有化?”等深層敏感問題,必然引發不同立場、觀點的大沖突。不僅“倒郎派”、“挺郎派”勢不兩立,而且爆出了改革開放以來最激烈的社會大爭論。此爭本以顧維軍被捕告一段落。誰知風波又起,上月,香港科技大學丁教授再次“發難”,居然發出“5個說”,再次引起社會大嘩。

  筆者聽到過議論,質問“香港學者跟誰過不去?”“怎么跟內地經濟學家沒完沒了?”公平說,郎、丁等香港學者并非跟內地哪個人過不去,而是跟內地經濟的“學家荒”過不去。他們的勇敢言行受到國人廣泛贊揚。

  蒙氏“兩點論”的要害

  蒙代爾的兩點論是“評判一個經濟學家是否合格有兩點很關鍵,第一,他對經濟到底了解多少?第二,是否有創造力?”按蒙氏標準衡量我們的經濟學家,到底有多少人真正了解

中國經濟?到底有多少創造力?真可謂一針見血。筆者歷來不屑動輒以洋人為標準,但并不反對“以洋為鏡,可以知好歹”。蒙氏不客氣地對丁學良“5個說”表示“的確如此”,并認為“中國名牌大學不下10所……但沒有一家名牌大學的經濟系能躋身哈佛、耶魯、斯坦福、劍橋、牛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沒有好的教育培訓環境是不可能產生經濟學家的!睂γ纱鸂柹鲜鲅哉,不必當作“圣經”,但可以“為鏡”。蒙氏沒有“外交辭令”,沒有顧中國人臉面,而是以一個經濟學家的身份和良知就事論事。正因如此,其言也許可鑒。

  “師”與“士”不可誤國誤民

  筆者以為,蒙氏此番言論,對于歷來以洋尺為標準,唯洋人馬首是瞻的“家”們是一次不小的精神打擊。特別是舉出“家”們奉為“圣殿”的哈佛、耶魯等“洋學院”,更令“家”們赧顏。蒙氏“兩點論”的要害,在于指出中國經濟學家的致命痛處:那么多經濟學大腕,有幾個真懂中國經濟?有幾個具備解決中國經濟社會問題的創造力?又有幾個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出了大智慧的點子?不客氣說,不光是經濟界,在諸多其它學科領域,大本大本的著述滿天飛,有幾本能真正說明白中國的事?有幾本能說出真正有用的招?太多的“大部頭”,不是翻“洋腔”就是攥“洋料”,用“言必稱哈佛”之類唬人,拉大旗做虎皮。缺實事求是之意,多嘩眾取錢之心,著實令國人倒盡胃口。

  有學者說,同中國經濟增長極不和諧的現象是,錢多了,“家”少了。丁氏有經濟學家“5個說”,法學界還有“一個也沒有說”,馬克思主義研究還有“人才負說”……國人痛感經濟爆發(戶)化,文化沙漠化,禮樂崩壞化,文明斷裂化的“四化危機”。

  中國成倍增長的“師”(博、碩導)和“士”(博、碩士),名副其實的比例到底多大?筆者不敢說沒有相當的有用之才,更不敢說沒有鳳毛麟角,但“博士還不如文革前的本科生”(一位洋諾獎得主語),“國內有的經濟學家連在國際上最好的50個經濟學系里當研究生的資格都不夠”(丁學良語)。如果算“刻薄”話,那么“中國大學擁有一流生源卻培養出眾多二流,甚至不入流的畢業生”(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語),或者“我和林毅夫是三五流,張維迎是九流,大多數人都不入流”(世界銀行經濟學家鄒恒甫語)等評價,算不算“客觀”之語呢?

  筆者以為,“學家荒”、“教育荒”將導致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貧血與短視。急功近利的“自殺式GDP增長”,同經濟社會和諧發展背道而馳。中國必須加大教育的良性投入(絕非產業化),必須下苦功培養造就大批名副其實的“師”與“士”。

  筆者認為關鍵有三點:一定要會搞中國經濟學,不可簡單與西方經濟學“接軌”;一定要創新特別是“引進吸收后的再創新”,不可平庸于“拿來主義”;一定要恪守“學家”風范,不可“量錢裁學”。否則,再多的“師”與“士”,也難免誤國誤民。

  (來源:香港大公報,作者:陳群)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02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