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警惕反發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8日 10:18 中國經濟周刊 | |||||||||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11月15日對外通報了7起破壞自然保護區的典型違法案件,并表示,將堅決依法查處破壞自然保護區的違法違規行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分析一下這七起案例,不難發現,要么是墾地種經濟作物,要么是建設水電站,要么是促進旅游,要么是開礦,要么是修路,基本上都是為了當地所謂的“經濟發展”,將人類生存與自然生態割裂開來。
即使撇開這些本來都是“自然保護區”不說,就是非自然保護區,是不是就可以隨便以“發展經濟”類的名義進行破壞了呢?顯然,誰都不會選擇說“可以破壞”。但在現實中,為了局部的短期的經濟利益,“可以破壞”的行為卻經常在發生。 “先發展后治理”的邏輯實際上是個形而上學的東西。一方面,我們喪失掉了后發優勢,無非重復人家的老路,很難超越先行者;一方面,這種發展究竟是不是哲學意義上真正的發展,值得商榷,甚至不如說是“先增長后治理”。問題是,很多被破壞的原生態的東西還能治理恢復原貌嗎? 似乎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為我們的經濟增長付出的前期成本和后期代價作出一個準確科學的統計。前者可以和已經公開的數字早已讓我們汗顏,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后期的代價在短時間內還無法測算。 經環保總局測算,在“十一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資預計達到13750億元,約占同期GDP的1.6%(同期GDP總量約為85萬億元),將比“十五”期間翻一番。其中,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約2100億元,這恐怕可以算作是直接付出的環保資金成本。 盡管無法測算,但殘酷的現實在暗示,大自然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這個代價更大。癌癥村的出現,禽流感的泛濫,SARS等新病毒的產生,等等。假如真的測算出來,我們的所謂的經濟增長付出的整體成本遠遠超過增長的量,這還能不能叫做增長?更遑論發展? 從經濟學的自身概念出發,就是如何用最廉價的成本獲取最實惠的效用。而我們目前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超越了經濟的本義,與發展的本義就偏離得更遠。如果成本高于效益,這實際上是一種“反發展現象”。 反發展,很多時候是貌似發展,但仔細測算一下,是一種很不劃算的數據上增長,因為我們依賴的是大量的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能源,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創造的經濟效益最終還沒有和難以惠及到勞動者和大多數人身上。這樣的所謂“發展”既不是發展,也不是我們要追求的“發展”,而是我們要反對的“發展”。 環保總局“十五”項目的中期評估結果顯示,截至2002年末,“十五”期間全國重點環保工程項目實際完成投資643億元,投資完成率僅27.97%。近兩年投資雖然有較大的增加,但到今年底,投資完成率也很難超過70%。可見,僅從環保投資的角度看,我們反“反發展”的任務仍任重道遠。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