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才能激活善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7日 16:22 經濟觀察報 | |||||||||
據報道,湖南祁東縣公安局剛破獲一起特大販賣人口案。11月20日,祁東縣公安局抓獲一名祁東籍人販子,審訊得知,其拐來的嬰兒均被以800元至1200元的價格,“銷”往衡陽縣社會福利院等處。而這些社會福利院買得嬰兒后,一方面以此造冊向國家申領撫養資金,另一方面則向一些外地福利院及個人以8000元至30000元的價格“轉售”。 以從事社會救助為職責的福利院,竟通過倒賣被拐嬰兒方式牟利,道德淪喪、膽大
其實,像這樣在捐款與贈物分配環節舞弊與犯罪現象,近些年來表現得并非不猖獗。社會各界的捐款不少被有關部門挪作它用,甚至被相關人員貪污與瓜分;發往災區與貧困地區的贈物常常“雁過拔毛”。所有這些甚至是半公開進行的掠奪行為,令各界慈善人士感到寒心又無奈。 據報道,中華慈善總會每年的捐贈大約75%來自國外,只有15%來自中國的富人,10%來自國內的平民。另外,90%多的中國公民沒有為慈善事業盡過力。 這樣的數據令人震驚,必須看到,盡管我國公民捐贈意識淡薄,但也有不在少數的公民與企業對捐贈錢物能否到達被捐贈者手中感到擔憂,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愛心的激發。 如果錢物分配環節即慈善事業的下游不能“澄澈”,人們的愛意不會通過捐贈行為化作實際善舉。所以,通過嚴密的制度設計確保慈善事業的透明至關重要,甚至決定著慈善事業的發展狀況。 這一方面要求各級各地監管部門確實負起監管之責,另一方面還須建立社會對于善款發放與去向的監督機制,也就是通過及時向社會公開捐款賬目使用等諸多方式,引進社會對于慈善事業的直接監督。慈善事業透明化,民眾的愛心與善舉才可能得到珍惜與愛護,慈善事業的發展速度才能加快。 (江西 魏文彪 )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