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易憲容說他不會被收買 我差點笑出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3日 13:46 《互聯網周刊》 | |||||||||
薛兆豐 被稱為“香港教授”的丁學良先生,因聲稱“中國合格的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和“他們把太多精力用來為某一利益集團說話”,引發了社會針對“經濟學家”的廣泛評論。自從前年郎咸平批評國企改革后,“經濟學家”的聲望就一直萎靡不振,而這次則跌到了新低。
看了對丁教授的采訪,我的感受是復雜的。首先,我在香港旁邊長大,對香港文化有感受,而這位“香港教授”說的“和諧社會”、“社會系統工程”、“要聽到來自不同學科的聲音”,都是典型香港人所沒有的思考角度。 出于好奇,用Google搜索一下,關于丁教授思考角度的疑團馬上解開了:丁教授原來是在內地長大和受教育的,這解釋了三分之一;他是國內學者于光遠的弟子,這又解釋了三分之一;而他更是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則再解釋了三分之一。我是說,丁教授獲得的教育組合,使他把“替誰說話”的標準看得過重了。 首先,社會要發展和進步,不僅不能光指望那些公認為品德高尚的人,更不能仰仗那些自稱品德高尚的人;第二,社會并不是沒有品德高尚的人,但他們的道德力量,往往不能相應地轉化為社會發展的力量,也就是說,他們好心往往會辦壞事;第三,衡量學者的水平,不能以他們是不是替人民說話、或是否得到人民的信任作為標準。 最近有位經濟學家公開宣布自己決不會被收買,我聽了差點沒笑出聲來。一般人這么說,是大言不慚;經濟學家這么說,是大言不慚加不懂經濟。他還不知“邊際替代”為何物。據說這位經濟學家還堅持了六年批評樓市泡沫和勸人不要買樓。難道社會需要的就是這種拍胸脯的學者?不被收買就能保證他有見地?保證他的建議能造福人民? 經濟學是一門學科,從事這門學科的人只是在謀一份職業,他們不比其他行業的人更高尚或更卑鄙,我們不應該對從事這門職業的人寄與任何道德上的厚望。不是來自哪一門學科的聲音更大的問題,也不是來自哪個學科的人更代表大眾利益的問題;而是要把學術和為人分開,把動機和結果分開,才是社會的理性。 然而,丁教授對經濟學學風的批評,卻是一劑苦口良藥。國內“經濟學家”特別多,一是因為中國人喜歡拔高,把研究生稱為博士,把博士稱為教授,把教授稱為思想家;二是因為“經濟學家”格外吃香,都爭著用“經濟學家”的頭銜。雖然有“economist”一詞的中譯問題,但看其他行業,也沒有誰把配藥員稱為“藥物學家”,或把物理教師稱為“物理學家”的。 我自己并不喜歡西方的主流經濟學,不認為非要搞那些才算搞研究。而且,西方的經濟學研究也一樣是以金錢利益為導向的。哪個研究方向能找到贊助,人們就往哪個方向研究;什么樣的論文容易發表,就炮制什么樣的論文,里面的竅門多著呢。 我也不認為只有在學報上發文才能證明學術水平。經濟家塔洛克(G. Tullock)生平被學報拒絕的文稿不計其數,以致他在當選了美國南部經濟學會會長后,竟是這樣開篇致辭的:“你們學報拒絕了我投的每一篇稿子,但估計這篇演講你們不會不登,所以我得好好利用這個機會。” 然而,我的確認為國內的經濟學做得不專、不深、不正規。原因在哪里?現在人們分析的原因有很多,往往都落到個人身上,說這個人浮躁、那個人道德淪喪等等。我則認為,根源在于科研制度的安排。 說來也簡單,中國的教授缺乏收入保障,得四處覓食。美國的終身教授,其工資水平雖然只處于社會的中下等,但除非觸犯刑法或卷入師生戀,其教職可謂固若金湯。這樣的制度,把對學問真有興趣的人選了出來;長年累月搞放牧式的人海戰術,雖然浪費不少,但也使其學術水平不斷提高。中國的經濟學界乃至其他學界,都應該借鑒這個重要的制度安排。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