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歧視變成一種習慣 公廁都不再公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3日 11:27 中國青年報 | |||||||||
馮玥 “既然是公廁,為什么我們不能用?”丁永生不明白。北京宣武門外大街崇光百貨東南不遠處的公共廁所,新近貼出通知,“不允許施工人員使用”。這讓在附近小區干活施工的丁永生和他的同伴們覺得有些無奈。
公廁管理員說,民工使用廁所不注意衛生。宣武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表示,工地民工的如廁問題理應由工地解決,靠近居民區的公廁要優先居民使用。 類似的新聞并不鮮見。就在不久前,南有寧波風景區招貼警告“民工禁入后果自負”;北有“禁止民工入內違者罰款10元”的牌子,赫然擺放在沈陽某大學門口。 不需要再講什么“眾生平等”的道理吧,也不必再論證這些“禁止”條文在因果邏輯上的荒謬吧。那些撰寫了類似條文的人,或許并非故意為歧視而歧視,甚至根本意識不到這是歧視,他們多半已經習慣于這樣處理問題的邏輯和方式。而現實是,那些被“禁止”的人群,也已習慣了這種被損害與被侮辱。當面對公然的“歧視”時,他們多半表達的是無奈而非憤怒。 50年前,假如不是羅薩·帕克斯拒絕在公共汽車上站起來為白人讓座,也許美國的黑人至今仍然習慣于有白人站著時,自己就要起身相讓。 相信大多數人心底還潛藏著“正義”,否則也不會每一則涉及歧視民工的新聞都引起諸多口誅筆伐。然而問題是,為什么類似這樣明火執仗毫不掩飾的“歧視”會一再發生? 媒體上的房地產廣告可以堂而皇之宣稱“小區安靜沒有民工騷擾”,高檔寫字樓里公然告示“民工進出走貨梯”。甚至有人建議“在公交車上隔出小塊區域專門供民工使用,以減少市民對民工的厭惡感”…… 對此,律師周先聰直言:“時下最可怕的還不是農民工被歧視本身,而是我們社會以及政府沒有盡最大的努力去消除這種歧視。”他認為,我們或許無法一夜之間消除輕蔑的眼神、不易察覺的冷笑,以及人心中無形的歧視,但是,“有形的歧視可以立刻消除”。 比如,政府無法消除人們對乙肝病毒攜帶者心理上的歧視,但是完全可以立刻消除在公務員招考等政策上的乙肝歧視。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但是卻可以消除在就業、受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壁壘并強制推行。 家住朝陽區某高檔小區的王小姐,這幾天經常聽到樓下傳來爭吵聲。她所居住的小區最近加強了保安,進出都要檢查出入證。那些原來可以抄近道穿過小區去乘坐公交車的附近居民,現在就不得不多繞幾百米路。 王小姐打電話到物業,建議適當予人方便。物業也很為難,說之所以加強保安,也是由于有業主提出“小區內閑雜人等太多”。 這種對待問題一概“一禁了之”的方式,她很反感。“明明可以有兩全其美的辦法。比如,修好每個單元的門禁系統,保安加強巡邏,等等。”她認為,“禁止”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也許獲得了一時清靜,無形中卻制造了周圍社區的敵意。 事實是,在所有的“禁止”背后,都藏著一個簡單而可笑的理由:管理者只是為了使自己免責,而不是從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來考慮問題。可惜,類似處理問題的模式,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屢見不鮮。 再回到宣武門公共廁所引出的公共話題上。影響周圍居民使用也許部分確是事實。但在一紙禁令之前,相關部門有沒有站在民工的角度考慮問題?有沒有同施工單位協商?難道除了禁止,真的就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 據悉,近年來歐洲的一些國家公廁,出現了僅以中文簡體字標出的諸如“便后請沖水”、“請勿隨地吐痰”等告示。或許是我們某些國人的習慣也讓他們感到“惡心”吧。但顯然他們過于含蓄也過于矜持,以至于我們弄不懂,那些被告示的對象究竟指中國的城里人還是農村人。當然,你永遠也別指望歐洲人會笨到公然張貼告示:“本廁所禁止中國人使用”。 文明其實是一種關懷,是一種對不同生命的同樣尊重和體認。就此,有網友指出:用限制一部分人使用“公共廁所”,以達到所謂的衛生,只能說明這個城市的野蠻和不干凈。 2000多年前,有智者曰:“道在屎溺”。而今,有仁者言:看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在其高樓大廈和豪華廣場,也不在那些最招搖的高官富賈,而在大雨過后的下水道堵不堵,寒流過境時無家可歸者能不能得到一碗熱湯,是不是每個人需要的時候都能有尊嚴地使用一個干凈的廁所。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