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區域經濟圈的產業生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1日 17:33 中國經濟周刊 | |||||||||
★文/談佳隆 全球化和區域化或許是當今國際政治與經濟領域使用最多,同時也是最受爭議的詞匯了。在聯合國的定義中,全球化被看作是商品與服務、資本、人力、信息和意識的跨國界的流動。然而全球化的真正實現僅僅是人類社會對于未來的憧憬,顯而易見,區域化的實現顯然比全球化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
與政治、文化、安全、意識形態一體化相比,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更容易受成員體各方接受的一個形式。已經十分成熟的歐洲共同體、北美自由貿易區,以及未來將要實現的東南亞自由貿易區都是這種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典范例。顯然,如何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大領域實現成本的最小化是檢驗區域化是否成功的標志。 在區域經濟合作中,一種是國際經濟區域合作,另一種是國家內部的區域合作。在國際經濟領域中,歐共體被看成是主體,其最早是由三個共同體組成的,而成員國之間的較小差異性決定了歐共體成員國之間可以較為平緩的“對接”,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是如此。而在國家區域經濟合作方面,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已經初具規模。“大都市圈”理論成為了“顯學”。 法國學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圈”理論,強調當代世界國家內部的競爭已經不是城市與城市的競爭,而越來越體現出區域與區域的競爭,大都市圈與大都市圈的競爭。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京津塘等區域大都市圈開始形成,呈現出以中心城市為核心,輻射周邊的盤形結構。然而,如何解決不同發展水平地區合作方面,理論研究也好,實際措施也罷,都顯得比較匱乏。 由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委書記鄧偉根等人所撰寫的《產業生態理論與實踐—以西江產業帶為例》一書,所要闡明并解決的就是如何在不同發展水平階段的省份,實現產業縱深拓展的問題。這個理論設想與三角洲盤形分布不同,而是強調了以河流為紐帶所形成區域合作的帶型理論,在區域合作上的可操作性和實際價值。其所要實現的不僅僅是發達地區內區域合作的重要性,而是要強調不同經濟水平省份之間的互動關系。 西江作為珠江水系的一個分支,穿越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澳門四省一區,從經濟發展水平上呈現出從欠發達地區到發達地區的態勢,從產業結構上也表現出坡度區分,從整體來說其具有產業縱深。 此書用產業生態學的相關理論詳細深入探討了西江產業帶的所具有的優勢,作者以深入淺出的筆調,以高明滄江工業園、貴港生態工業園、桑基魚塘為案例,理論聯系實際地探討了西江產業理論的發展模式,并科學嚴謹地向讀者闡釋了如何克服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提升產業結構,兼顧生態保護,并向讀者描繪了最終真正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美好藍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